◆导报记者王伟济南报道
“僵尸”企业不除,国有企业转型升级就无法顺利开展。
“列入今年‘僵尸’企业处置计划的125户目前已完成84户。对大额亏损企业实施挂牌督办,列入重点督办的105户企业预计今年减亏60亿元。国有划拨土地作价注资等政策正加快落地,仅此一项预计将为省管企业增加资本金402亿元,直接降低总体资产负债率近2个百分点。”28日,山东省国资委党委副书记、纪委书记时民在山东省政府关于深化国资国企改革有关情况的新闻发布会上透露。
3年将省管企业亏损面降到30%以下
企业长期亏损是“僵尸”企业的重要成因。省国资委明确了治理目标,将亏损额超过5000万元的大额亏损企业作为治理对象,以2015年为基数,力争用3年时间省管企业大额亏损和亏损面降到30%以下。
据悉,截至10月底,山东拟在今年完成处置的第一批125户“僵尸”企业中,已完成或接近完成处置的97户,其余28户企业的清产核资审计工作已经进入尾声。
2015年10月到2016年1月初,按照连续三年亏损且扭亏无望、已经停产停业或半停产、资不抵债丧失造血功能的“僵尸”企业界定标准,省国资委对省管企业亏损情况和“僵尸”企业的现状进行了调研、摸底,省管企业所属“僵尸”企业321户,实收资本271.92亿元,所有者权益-24.83亿元,累计挂亏403.80亿元,涉及职工121023人。根据企业特点和问题性质,明确了用3年时间完成321户“僵尸”企业的处置。省国资委成立了“僵尸”企业处置工作领导小组,建立重点“僵尸”企业挂牌督办制度,将“僵尸”企业目标分解到各省管企业,一企一策确定处置方案,形成了出资人推动、企业负主体责任的格局。
今年4月和7月,省国资委先后制定并下发了相关通知,对产权登记、审计评估、转让价格、交易费用等问题予以明确,解决了省管企业在处置“僵尸”和治理亏损过程中长期存在的实际困难和问题。
今年前三季度,按同比口径大额亏损企业亏损总额较去年同比减亏34.53亿元,降幅24.44%,按时间进度完成年度目标的105%。其中,已扭亏为盈企业20户,减亏企业58户,实现退出2户,预计全年大额亏损企业户数和亏损额将大幅降低。
兖矿峄山化工破产 少亏超亿元
据了解,很多“僵尸”企业“僵而不死”是因为存在“政府兜底”预期,宁愿“坐吃山空”也不愿退出。
对此,山东一方面利用资金支持、财政补助、税收优惠等方式鼓励“僵尸”企业自救或兼并重组,一方面提高技术、环保、能耗等行业标准,坚决关停不达标企业,破除“僵而不死”的预期。
如,兖矿在峄山化工治亏过程中,果断选择破产,是本轮“僵尸”企业处置应退尽退、该退快退的一个样板。该企业每年亏损近2亿元,已经失去了生存价值。后来通过所有债务由集团接收,职工实施分流,最后每年大约亏7000万元,比之前少亏1亿多元。
为加快对“僵尸”企业的处置,完善激励机制,山东还研究制定了省管企业“僵尸”企业处置专项考核办法,将2016年“僵尸”企业退出目标纳入省管企业负责人年度业绩考核,加大考核分值比重,制定特殊奖励政策,与企业领导班子成员薪酬和评先树优紧密挂钩。同时,细化任务分解,落实主体责任。由省国资委牵头,建立督查机制,与各省管企业逐户签订“僵尸”企业处置目标责任书,督促各省管企业将处置方案逐级细化到二三级权属企业。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环球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