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段时间有篇文章流传很广,标题很扎眼,叫《扎克伯格和马云之间,差了600个王健林》,主要内容是全球最年轻的亿万富翁、Facebook创始人马克·扎克伯格宣布,未来10年投入30亿美元,资助科学家们攻克世界上最主要的疾病。这是小扎继2014年的“举世之捐”——捐出所持90%的Facebook股份(当时估值约450亿美元,创历史纪录)于公益事业后,又一重大慈善义举。
而中国的很多老板们似乎更大的目标是在追求物质财富的成功。
(Facebook创始人马克·扎克伯格)
文章标题有点戏谑的味道,但它陈述的真相,却让人笑不起来。
从早期的“石油大王”约翰·洛克菲勒、“钢铁大王”安德鲁·卡内基等百万富翁,到近期的微软创始人比尔·盖茨、“股神”沃伦·巴菲特、扎克伯格,以及特斯拉创始人伊隆·马斯克,美欧国家的成功企业家,都在身体力行地践行着“先天下之忧而忧”的人间大爱。
富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这是中国古人倡导的朴素处世观,然而,这些良好的传统文化并没有被很好地传承下来,现实当中一些人行为与此相去甚远。近年来,贫富差距急剧,中国式仇富情绪逐年攀升,“中国富人”成为高危话题。
从BSCI,我们看到了什么
在商业社会里,存在着一种钞票高度决定着企业的成功指数的现象。一些从商者为赚钱不顾及道德和法律底线。
当然,这并不是全部。在商业界,还是存在着一股清泉,它们在净化着生态环境。
(商业社会标准认证)由欧洲对外贸易协会(FTA)发起成立,它是倡议商界遵守社会责任组织(“BSCI”)执行的一套统一程序,其目的是为想要改善其全球供应链中劳工条件的公司创建一致性和协调性,监控和促进生产相关产品之公司的社会责任表现,其审查方向包括有无雇用童工、强迫劳动、对工人健康或生活造成迫切风险和不道德的行为,若发现,审核员即时示警。
BSCI的主要特点包括:一个认证应对不同的客人,减少国外客户对供应商的第二方审核,节省费用;2、更大程度的符合当地法规要求;3、建立国际公信力,提高企业形象;4、使消费者对产品建立正面情感;5、稳固与采购商的合作,并拓宽新市场。
中国加入WTO以后,跨国公司的商品供应链以及供应链之间的竞争,传导给了许多中国企业。我们开始意识到,主动向国际先进企业学习经验,把对社会、环境以及利益相关者的责任成功融入到经营过程中,才能使企业的发展有益于公众、有益于环境、有益于整个社会。
因此,企业承担社会责任,不但是应该,而且是现代企业发展、升级换代的必由之路。能够获得BSCI认证的中国企业目前虽然不多,但也并不是没有,有的还就在我们身边:2016年7月,全球创意灯饰品牌——位于广州的意美高,她的母公司就获得了BSCI认证证书——这意味着,自此它的灯饰行销全球,一路绿灯,毫无阻碍。
一光一心情,一灯一世界。意美高领导者的思想高度,决定着它的发展高度。通过BSCI认证,就是中国这家公司向世界展露的社会道德责任的担当。
在BSCI的测评系统里,意美高在主要项目上都获得了认可:
注重技艺,人性化管理人力资源。严格审核员工的真实年龄,确保不使用童工。对新入职员工,有成熟的培训机制,尤其在技能培训方面,有老员工“一对一”的“传、帮、带”,使新员工能够迅速掌握技能并生产符合品质要求的产品。对所有在职员工,均能依照法规缴纳“五险一金”,多年来坚持及时发放工资,部分风险性机台操作岗位,企业额外购买“意外险”,并进行一年一次的职业病害体检,确保员工健康有问题时得到及时医治。
(在绿树怀抱中的意美高)
安全生产,高度重视工作环境的改善。与此同时,意美高多年来致力于工作环境及生活环境的持续改善,保证员工在安全和舒适的环境里工作和生活,生产环境的照明、通风、采光、劳保防护、消防等设施均配备到位,并定期实施消防演练:生活环境提供良好住宿环境(人均8平方米住宿面积,配套空调、风扇、电视机、热水器、独立洗手间)的同时,另有篮球场、小型绿化区等供员工业余运动及休憩。
尊重个人,关注员工生活幸福度。还有一点值得关注,意美高鼓励员工工作尽责的同时,对部分员工的生活困难也给予足够帮助:例如患有大病的员工及家属能够从企业借支、企业捐款、工会补助、员工捐献四方面获取帮助,让员工感受到企业大家庭的温暖。同时,工会定期召开活动,将平时收集的员工有关生产、生活的良好建议,及时反馈给工厂管理层,作为持续改善的有益补充,工厂充分尊重工会在管理中发挥的“桥梁”作用。
(意美高的员工们)
清洁生产,不惜利润为环境保护埋单。意美高重视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全部采用符合欧盟环保标准的生产材料,避免造成环境污染,并且在多年前通过了ISO14001环境管理体系认证,在生产环节遵守环保要求,如工业/生活垃圾分类管理、危废品交由有资质企业妥善处理回收等。
以上种种所体现的对社会责任理念的践行及坚守,就是意美高今年顺利通过BSCI组织的认证考察的“秘笈”。难吗?相信只要有意识,人人皆可为。在不久的将来,相信中国会有更多像意美高灯饰这样的企业,向BSCI靠拢,更多地承担起自身的社会道德责任,为企业的升级做出努力。
目前,虽然这股力量现在还很弱小,但它孕育着的是春天的希望。
反思
中国曾经视“仁、义、礼、智、信”为传统美德,但近现代几次翻天覆地的思想运动,传统道德受到了破坏。“兼爱非攻”等处世哲学荡然无存。
这给中国社会带来的更大伤害是,人们失去信仰,失去精神依托。
中国本土主要的两种宗教信仰中,道家文化推崇的“赏善罚恶,善恶报应”道德观念,曾经是维系社会纲伦有序的重要思想源头。而佛教在中国本土化后,它以通俗的教化劝导人们止恶从善,避恶趋善。但是,这些倡导没有受到人们普遍认同和接受。
反观西方国家,由于有着传承了千百年的宗教氛围,人们相信“上帝”,因此做事有忌讳。
基督教《圣经》认为慈善是一种责任,人们不可占有土地的全部产品,应当从中拿出一部分给贫苦的邻居。它要求任何拥有财产的人,都不应拒绝援助有困难的弟兄。否则,他不能得到神的爱。像上帝爱人那样彼此相爱而不抱任何利己的动机,这才是对于神的命令的回应。
值得注意的是,全球富豪中最大量群体是犹太人,洛克菲勒、卡内基、巴菲特、谢尔盖·布林(谷歌联合创始人)和扎克伯格等都属于这个族群,他们信奉的犹太教的基础之一是“公义”,它规定慈善是对上帝应尽的义务,因为所有财产都属于上帝,捐赠、救济等行为,无非是使上帝赐予的物产得到更加合理平均的分配,把从上帝那里拿来的还给上帝,理所应当。
西方人认为,“我的财富是取之于社会,要还之于社会,我只是帮助大家管理这份财富而已”。
由此观之,宗教、文化、历史和传统等多维度上的差异,导致了中外企业家在社会公益认知上的巨大落差。
2010年发生过这样一幕。
盖茨和巴菲特来中国举办慈善晚宴,并向中国的一些富人发出邀请,50多位受邀富豪中,只有寥寥数位到场。
我们是否应该反思,应该如何重拾中国传统文化的优良传统呢?(文/多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