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借贷娶亲”引发新型贫困
随着春节的临近,一些农村地区进入比较集中的“谈婚论嫁期”,而逐年攀升的“彩礼”、大操大办的婚宴,让一些农村家庭犯了难。
“我和对象谈了两年多,打算过两个月结婚,可没有想到结婚太烧钱了,家里实在凑不够那么多钱,我不得不准备贷款结婚。 ”在合肥打工的阜阳小伙李刚说。前不久,双方父母见面商议婚事,没想到仅彩礼一项就要15万元,还有看亲、定亲、喝甜酒等各种陈规旧俗,一场婚礼办下来没有30万元搞不定。
李刚告诉记者,他的家乡是贫困县,但是村里婚丧嫁娶攀比风盛行。去年“彩礼”一般为10万元到12万元,今年“涨”到15万元左右。结婚要大宴三天,小孩满月、老人过寿、子女升学、乔迁新居等都要设宴吃请,令很多农民不堪重负。
“辛辛苦苦几十年,一婚回到贫困线。”皖南农村也有类似现象。宣州区新田镇大梅组村民余老伯的儿子在外地打工,老两口在家种地,全家一年收入5万元左右。去年,余老伯一家花了50万元才把媳妇娶进门,其中翻盖新房花了20万元、彩礼10万元、买车10万元、办酒席10万元。现在,儿子媳妇都在外地打工,新房没人住,新车没人开,留给余老伯的是沉重的债务。
记者走访中发现,在我省一些相对贫困的农村地区,一些陈规陋习如“天价彩礼”等,严重超出群众承受能力,成为较严重的社会问题。红白喜事大操大办的陈规陋习成了农村新型贫困的重要诱因,不仅严重阻碍农村发展,更与崇尚节俭文明的社会新风背道而驰。
“红白理事会”革除陈规陋习
11月28日,中宣部、中央文明办召开推动移风易俗树立文明乡风电视电话会议,研究部署如何让文明新风融入农村生产生活的各个方面。怎样找准这项工作的抓手,值得一些农村地区思考。
“移风易俗,难在一些群众思想上不‘转弯’。现在仍有一些村民有迷信思想,存在盲目虚荣攀比心理。 ”宣州区新田镇党委书记章荣钰说。面对红白喜事大操大办的不良习俗,今年8月,新田镇在全镇6个村、1个社区建立“红白理事会”,发挥村民自治,大力倡导丧事简办、喜事新办的乡风。
菜岗村红白理事会成员官爱民告诉记者,过去村里谁家娶媳妇,都要吃上三天,每桌至少要摆二十多道菜,铺张浪费令人心疼。红白理事会成立之初,村里郑大婶家办喜事,官爱民上门宣传喜事新办,然而郑大婶并不“买账”。
“儿子结婚,我想办得风风光光,有什么不对?我花自己的钱,法律管不到,政府也管不着。”郑大婶说。为了让郑大婶思想“转弯”,红白理事会成员多次上门做思想工作。 “喜事新办是村里绝大部分人的共同愿望,再有钱也不能破坏村里规矩,更不能铺张浪费。 ”最终,郑大婶意识到大操大办、铺张浪费的危害性,按照红白理事会的章程办了宴席。
理事会在村里多个显眼的位置拉起“勤俭节约办婚事,合情合理拿彩礼”宣传横幅,通过大喇叭、文化墙等宣传勤俭节约,倡导文明节俭办婚礼的理念。 “现在娶媳妇一顿饭就解决了,三亲六戚既交流了情感,又减轻了大家的经济负担,还腾出时间、精力、财力发展农村经济。 ”官爱民说。
新田镇的红白理事会通过多种多样的宣传,引导广大村民移风易俗,既化解了法律管不了、政府不好管的“人情事”,又消除农村地区“讲排场”的奢靡风气,树立积极向上的良好社会风尚。
党员干部带头倡导新风
“革除陈规陋习、遏制铺张浪费的关键在于党员干部带头践行,从自己做起,从动员身边的朋友、同事、亲属做起,发挥好示范带动作用。 ”省文明办创建处李春来说。在他看来,新田镇的红白理事会之所以能取得成效,关键在于党员干部带头倡导新风,把革除陈规陋习的执行情况作为党员的“先锋承诺”,通过党员带群众,支部带全部,树立农村勤俭节约的良好风气。
万事开头难,移风易俗绝非一日一夕之功。 “从我内心来讲,我也想丧事简办,但是不能从我这里开头,我不想被别人戳脊梁骨,说我只想图省钱、不孝顺长辈。 ”在温州创业的肥西县花岗镇村民张某坦言。
“村看村,户看户,群众看干部。 ”红白理事制度制定后,新田镇所有村两委成员、党员带头先执行起来。村干部及党员父母去世,他们就做通亲戚朋友的思想工作,严格控制丧事规模。村干部及党员家办喜事,本着尚俭戒奢的原则,带头倡导文明新风。
“要把不拿高价彩礼、举办节俭酒宴作为党员的一条行为规范确立起来,同时将不能做到尚俭戒奢、勤俭节约的行为列为不合格党员‘十条红线’之一。”长丰县庄墓镇副镇长董飞说。村里党员干部开了好头,群众也就照着办,婚丧嫁娶简办让老百姓得到实惠,逐渐成为农村新的风气。
“移风易俗,天下皆宁。 ”为了治标更治本,避免移风易俗“反复抓、反复犯”问题的出现,广大农村地区结合文明村镇、文明家庭创建和十星级文明户评选等活动,充分调动群众参与革除陈规陋习积极性,有力推动了农村风气的改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