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网12月26日讯 (见习记者 孙文 通讯员 张川闽)陈官唱,“屏南红曲制作与黄酒酿造技艺”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屏南龙潭村陈氏红曲黄酒酿造第十一代传人,从事黄酒酿造近50年。
立冬过后,万物收藏,福建平均海拔最高的屏南县气温开始慢慢下降,这绵长而又不剧烈的冷对于酿酒来说再好不过,熙岭乡龙潭村的黄酒冬酿已经开始。
蒸饭是酿酒的最初步骤。屏南黄酒酿造一定要选高山产的这种糯米,而且要选颗粒饱满的圆糯。它的生长期长,酿出来的酒就特别香。
清晨6点,73岁的陈官唱用力一踩,将柴片弄成两半,随手丢进炉灶,为今天蒸的第一锅糯米饭再添一把火。锅中的热水烧得起劲,架在上面的木桶里,泡了一夜的糯米渐渐变得晶莹透亮。
饭蒸到八分熟即可,不能太干,也不能太黏。祖屋厅堂的中央排列着十几只老缸,缸里是头一天按比例备好的水和红曲。陈官唱酿酒只用虎潮潭的水,那里山高林密,清泉醇冽。他麻利地将摊凉的糯米饭浸入缸中,饭粒变成蝼蚁状浮起时,就要为一坛酒开第一耙。
开耙的力度一定要达到每一粒饭粒都散开为止,都能吃到曲水。如果太热的开耙,它就使这个酒发酵得很快,就影响了酒的风味,这有时候会变酸。
用稻米酿出的黄酒是世界上最古老的酒类之一,开耙后需静置一天。这时,陈官唱习惯到离祖屋不远的酒厂转转。
相传在唐朝,来自北方的酿酒技术传到了福建,屏南是其中的一个分支。得天独厚的地理环境,让屏南拥有制曲酿酒的优质原材料——高山稻米与泉水。
如今,这里已是中国闽派干性黄酒的主产地和标准地,黄酒已成为屏南“国家地理标识产品”。很多农家至今珍藏着几十年前制成的“曲母”,每年酿酒的时候,主人家就从这陈年“曲母”罐里,取出一小勺,然后又小心翼翼地把曲罐封存起来,等来年再用。而在龙潭村,陈氏家族的黄酒酿造技艺可追溯到明朝,全靠世代相传,才保持着独特的品质。
即便有了现代化设备,酒厂依然坚持手工酿造,过滤、压榨后的酒液被放入另一个坛子中陈酿。工人们用泥巴、黄土、谷壳搅拌而成的混合物麻利地封住坛口,透气又不失坚硬,可保持上百年。
酒厂边的仓库是陈官唱每天必去的地方,拉开卷帘门,满屋浓重的酒香扑面而来,一坛坛黄酒经过谷壳温酒杀菌后,整齐地码放着,它们必须经三年以上的发酵才可上市。
为了让酒质醇厚、色泽清亮、口感清香绵长的屏南黄酒香飘万里,陈官唱先后于1999年和2010年注册了“惠泽龙”和“虎潮潭”两个商标。近几年,上海、北京、西安、哈尔滨等地都能见到屏南黄酒的身影。
如今,陈官唱又在酝酿一个“酒银行”计划:
我那个50斤的6年的酒,一坛给人家600块钱,我给你保管五年。这五年当中,我每一年再赠送你5斤的一坛酒,让你过年品尝。到了最后一年,你这个酒如果自己拉回去喝,那你就拉回去,不拉回去,我回收的话加30%的利息给你。
1999年,第一年用玻璃瓶包装上市,我们的工人高压完,盖子旋掉,倒掉一点,不够又加了一点,这样给我加了三瓶,结果我这个酒发到福州,出现了一瓶酒浑浊掉,我们马上开一部车子,把那个发下去122箱酒全部收回来。
2007年,屏南红曲制作与黄酒酿造技艺入选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陈官唱觉得自己有责任把这门手艺传下去。他的两个儿子还有孙子如今都跟着老陈学习黄酒酿造技艺,屏南其他酒厂请老陈指导技术,他也从不藏私,总是倾囊相授。在他看来,年轻人如果能耐下心来,虔诚地酿造,就能品到这味岁月的醇香。
现在屏南整个黄酒发展得酿百把坛、千把坛的很多,有的好多酒厂,就是比较大一点的,他们都有叫我去给他们技术指导,我都是精心地教他们。我总认为我们福建的黄酒太薄弱,我希望更多的人能够把这个事情做起来,让更多地人喝到我们的黄酒。
从酒库出来已到午饭时间,村里的人干完农活,就着家常小菜,烫上一壶黄酒,便能消除一上午的疲劳。而在陈官唱心中,千百年来氤氲村落的糯香酒香,不仅是舌尖上的味道,更是系得住乡愁的况味,失去它们,醇厚会变得稀薄,浓情会化作逝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