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网1月1日讯(记者周晓磊)下午,闽山雅集第一回《会心不远》在寿山石文化城二楼东南拍卖展厅拉开序幕,展期自2017年1月1日起,至1月15日止。
所谓雅集,顾名思义是赏雅物,谈雅事的聚会。这不仅是世俗生活中文人雅士对于逸乐的追求,也是以文心学养点妆点世俗生活之举动。诗,书,画,印,都是雅集中不可或缺的环节。
自宋元以降,文人雅集便是文化生活中的重要环节。在中国传统艺术史上,也不乏应雅集而生的千古绝唱之作,如王羲之因“兰亭之会”而写“兰亭集序”。李公麟则以宋时最大的“西园雅集”而绘制名画《西园雅集》。
骚人墨客若倪云林、黄庭坚等,均热衷于雅集之会。古往今来,以雅集陶冶性情,互促文思的佳话不胜枚举。
《世说新语》记曰:简文帝入华林园,顾谓左右曰:“会心处不必在远。”这正是自唐宋以降,传统文人所倡导的理念。
文人认为:解脱烦恼,未必需要逃离尘世,只要能够理解自我,即便是在一方小小天地,也能够领略大千世界之妙。所谓“心闲则不为身所碍”,正是这样一种思想的总结。
自南宋起,高雅之士们就推崇不隐而闲的从容,他们认为逃离世情并不值得效法,相反,在尘世中的从容更加值得欣赏。古人历来认为,君子的品德不在于脱离自己的社会责任,也不在于故意疏远群体的行为,君子之所以与众不同,是因为他们有所作为,但却从容不迫。
“逃世远去”的隐遁并非必要,真正重要的是了解自我的“会心之举”,而非躲入深山,抛弃一切的“行远”。因此历来的雅玩清会,人们所寻求的都不仅仅是逸乐,更是自我的本真。
对于一件竹刻清玩的爱悦,面对一方古意印章的思考,或于一轴书、一卷画中的感悟,都可以成为发现自我的契机。
福建自明清以来,素有“文教昌盛”之美誉。自闽而出的文人名仕不计其数,雅集之风也由来已久——如清人黄任,就常作雅集之会,甚至家中儿女也常常参与。而晚清时“聚红榭”之唱和,以及闽山巷中“竞奇斗宝”之习俗等,亦为人们所熟知。
以雅物而生雅集,由雅集而得雅意。这样的风致与情怀,对闽地而言并不陌生,也不该“被陌生”。
而在丙申岁首,即将由福建东南拍卖有限公司主办一场“‘会心不远‘——闽山雅集”活动,此一举动,也正是为重现清代闽地艺坛的文人雅集之盛况而来。
在此雅集中,将以陈达之竹石清玩、林学春之笔墨木刻、江晓之檀香巧琢,向人们展现闽地文人近年所创作的艺术作品之精华。同时,雅集本身也着意于营造出清幽雅静的文人空间,在以浑然天成的书房景致,引领我们走进当代文人的艺术创作生活之中,体悟延续至今并焕发新生的闽地艺事。
会心之处,何须远行,雅集之所,尽在闽山。相信这场“会心不远”的闽山雅集,必会唤醒我们久藏心中的雅趣和清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