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化”概括当前的新三板市场结构特点或许最为恰当。新三板企业数量众多,所处行业、规模、阶段、成长性等分化严重,市场越来越复杂。相对一级股权投资市场,新三板在很多方面进行了规范、完善与提高,但交易成本仍相对较高,市场效率还有进一步提升的空间。
随着制度不断完善,加上新增私募入市带来的增量资金,2017年新三板市场投融资供需失衡的情况将会得到一定改善,同时行业分化也会日益明显。从行业估值角度看,能源、有色金属、机械、交运设备、电气设备、电子设备、信息技术等板块,A股市盈率超过新三板的3倍以上,这些领域的新三板挂牌企业成为被低估的价值洼地。总体而言,多位业内人士认为,高端装备、新材料、体育和环保四大行业或将成为新三板牛股诞生领域。
机器人与3D打印处于爆发前夜
机械设备行业挂牌企业数量在新三板中位居第二大板块,挂牌企业数量占比达13.65%。高端装备制造决定着整个产业链综合竞争力。近年来人力成本不断上升,大量劳动密集型的中低端制造业出现“用工荒”的问题。随着《中国制造2025》、《装备制造业十三五规划》的落实,高端装备制造成为制造业转型升级的主攻方向。
东北证券新三板研究中心总监付立春认为,在高端装备行业,工业机器人和3D打印市场前景巨大。目前,新三板中这两个领域的挂牌公司近50家,市值约120亿元。
工业机器人在很多流水化工序上可以取代传统人力,同时兼具缩短生产周期、便于从事高危高强劳作等优势,是推进工业4.0必不可少的“螺丝钉”。发达国家的市场经验证明,使用工业机器人可以降低人力成本与废品率;采用工业机器人还可以改善劳动条件,提高生产效率,提供更可控的生产能力,加快产品更新换代;提高零件的处理能力和产品质量等。
根据IFR(国际机器人协会)统计,2015年中国的工业机器人使用密度为每万人30个,不到世界平均水平的一半。2015年中国工业机器人销量为7.5万台,同比增长23.7%,主要用户为汽车生产商。《中国制造2025》明确提出,2020年国内工业机器人销量力争达到15万台,2025年和2030年的销量目标分别为26万台和40万台。
机器人产业链分为上游的核心零部件、中游的机器人本体和下游的系统集成三部分。付立春告诉中国证券报记者,上游五大关键零部件分别为减速器、伺服电机、控制器、传感器、执行器。目前这些核心部件多数依赖进口。中游和下游的竞争激烈,存在低端产能过剩的情况。在此背景下,具备优秀研发和管理团队的公司有望脱颖而出。
3D打印就是“增材建造”。通过三维数字模型设计和多种打印技术的结合,实现材料层层叠加以得到三维物体。3D打印最大的优势在于处理复杂结构和个性化生产,并延伸出流程优化、减少损耗、满足应急需求等优点。从成本和技术考虑,3D打印并不是对规模制造的颠覆而是补充与完善。
3D打印产业链分为上游的材料、中游的设备和下游的服务。国内材料、设备与国际水平差距较大,低壁垒的成品制造服务环节是最易快速发展的环节,需要企业复合本土优势、发掘下游需求。下游需求中,军工和航空航天领域最为迫切,率先得到产业化应用;工业制造领域的应用主要在前期研发和样品试制、复杂零件生产和产品修复;生物医疗有广阔的个性化需求空间,目前主要用于口腔领域;而消费及需求仍需要长期的市场培育。付立春认为,目前3D打印产业有点类似2010年的新能源汽车,国内市场刚起步,标的公司少、收入小,概念性强,需要政策红利以及关键下游应用的驱动引发产业发展。
石墨烯市场将逐步打开
在制造业的链条中,材料行业处于上游,门类众多,对诸多下游产业影响深远。中国在航空、航天、汽车、电子、电器、建筑和民用等众多领域高速发展,对新材料需求日益强劲。国内新材料产业处于发展的黄金时期,自2010年起年复合增长率约25%,2015年市场规模达2万亿元。新材料产业正由资源密集型向技术密集型转变,具有科技含量高、产品更新速度快、销售国际性强的特点。
在新材料领域,石墨烯产业化有望进入高速增长。石墨烯在光、电、热、力等多维度均具备其他材料无法比拟的独有性能。中国石墨烯产业联盟表示,目前全球石墨烯年产能达到百吨级,未来5-10年将达到千吨级。到2020年,全球石墨烯市场规模将超1000亿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