漳州是我省中药材重点产区之一,中药材资源丰富,种植历史悠久,中药材产业发展具有较大潜力和空间。
现状:发展势头良好,但品牌建设薄弱
目前,全市栽培药材种植面积超过3万亩,产量约占全省的30%,年产值达到10亿元,已经成功取得南靖金线莲、南靖巴戟天两个地理标志产品的注册商标认证,诏安南药场更是全国3个南药试验场之一。全市中药材栽培产量逐年提高,发展势头良好。
但同时应该看到,品牌建设是我市中药材产业的薄弱环节,已成为制约产业发展的瓶颈。一是品种管理薄弱:中药材种植缺少规划,一些野生药材种质资源濒临灭绝,种植户盲目跟风,中药材品种退化普遍存在;二是品质管理滞后:没有形成标准化的种植体系,产品质量安全体系未能建立;三是品牌保护进展缓慢:尽管药材资源丰富,但获得认证的不多;四是品牌增值困难:中药材产业链过短,不利于品牌推广与增值。
建议:借力“福九味”,打造漳产品牌
2016年,我省推出闽产中药材行业品牌“福九味”,而且打造闽产药材“福九味”品牌写入了我省《中医药健康服务发展规划》(2016—2020年)。在“福九味”中,铁皮石斛、金线莲、巴戟天和绞股蓝是我市种植的主要品种,合计占我市中药材产值的90%以上。
建议抓住全省打造“福九味”品牌的契机,把加快漳产中药材品牌建设,作为中药材产业发展的重要抓手,加强中药材产业规划与引导。以列入“福九味”的几味产业基础较好的中药材为核心,以我市道地中药材为重点,引导相关企业与药农科学选择种植品种,提高种植效益。
要加强种质资源保护与研究,在一些研究基础较好的植物园或科研机构,建设1-2个我市道地中药材种质资源保护基地,并进行培植和保护,进一步开展种植适应性研究。
注重品种与品质管理,建立标准体系,开展系统的中药材质量管理,对包括产前、产中、产后整个栽培过程的技术与服务的标准体系进行研究与推广,提高中药材生产的品质。
设立专项资金,用于道地药材的申报。同时,对于已经获得认证的中药材,尽快建立品牌,进行商标注册。积极依托“福九味”品牌进行包装,突出品牌优势,加快产业发展。
拓展产业链,促进品牌增值,如加快培育发展以中医药文化为内涵的健康旅游产业,开发中医药特色旅游路线,提供中医药健康服务项目,开发特色旅游商品等。
☉记者 江少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