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月一日起至十二月一日,台北故宫博物院试行开放拍照、摄影。图为参观者正在认真拍照。
台北故宫9月起解除禁令、开放摄影,虽然说是“试办”3个月,也引起台湾社会大讨论,结果毁誉两极。
支持者欢天喜地赶到故宫,对着知名宝物拍拍拍,在朋友圈晒晒晒。有人表示世界不少大博物馆都开放拍照,此次台北故宫解禁是前进了一步。也有人就此批评台湾的禁止文化,认为台湾人从小就知道故宫“禁止拍照”,但不知道为什么禁止拍照,更不知道开不开闪光灯对文物的影响是什么。博物馆教育也如台湾多数的被动式教育,只告诉禁止什么,而不告知为什么禁止;教育的重点在守规矩,而且是不知其所以然的规矩。这不能起到教育的目的,也不能引导对博物馆和文物的感情。
反对者痛惜:“守了几十年的文物,毁了!”画在纸、绢上的中国古画不能和西方的油画相比,比油画更脆弱,极易受到光的损害;虽然玉器、瓷器受影响较少,但开放摄影后,围着照相的人不断,特别是一些知名文物,观赏的人反而难以靠近,文物变成拍照景点,令不少文物爱好者叹息。有学者撰文称开放摄影是打开“潘多拉盒子”,让进入博物馆的初心变质,还没看到文物,没有思考和感动,只想举起手机或相机将影像存进数字档案,以“我拍故我在”的心态对待文物。这会影响观赏者的“内心模式”,大量的拍照和艺术复制品会令宁静、投入、无我的博物馆观赏氛围解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