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08-16 星期六

福建乡贤返乡办慈善 乡建注入新力量

来源:闽南网 编辑:尹小兵

去年农历腊月廿八日,正是家家户户忙着备年货、大扫除,准备过大年的时候,参内乡参山村的男女老少却倾巢出动,赶往村部参加一件更重要的事——参山村慈善会成立三周年庆典。村民们说:“献爱心、办慈善,已经成为参山人过新年的重要方式。”

庆典从下午五点半开始。台上,村里的男女老少们各显神通,献出一场精彩的“传递正能量·共筑家园梦”主题文艺演出,感谢为参山慈善事业做出贡献的热心乡贤。台下,父老乡亲们在喜庆的气氛里共话慈善、喜迎“鸡”祥年。不少外村的热心人士闻讯也赶到现场捐献爱心款,北京安溪企业商会当场捐出5万元,城厢镇砖文村谢伟峰捐资7万元……

热心乡贤织就慈善网

2013年春节期间,参山村在外经商乡贤叶思东返乡,带领一众乡贤成立了参山村慈善会,并向在外能人和企业发出了捐款倡议,呼吁外出乡贤和企业加入到慈善事业的队伍中来,为家乡建设作出贡献。倡议一出,参山村的在外乡贤纷纷响应,不但自己慷慨解囊,还呼朋唤友“众筹”善款,拉动外村人共办慈善。这一倡议也得到了在村村民的支持,他们少则数百元,多则数万元,积极为慈善会注入资金。一时间,小小山村刮起了“慈善风”。慈善会成立伊始,便筹集启动资金300余万元,其中外村人捐款占总资金近四分之一。成立至今,慈善会已得到本村400余名村民捐款,外村106人捐款,累计筹集资金500余万元。

参山村慈善会成立以来,逐渐形成助老、助残、助医、助学四大救助板块,并已制度化、常态化。2016年,慈善会发放慈善款48.9万元,慰问老人274人,救助残疾人95人,助学28人,重大疾病救助8人,全年累计为405名村民提供了帮助。

“慈善会的成立,为我们这些在外打拼的人投身家乡建设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平台。”在云南经商的乡贤叶永源向慈善会捐出了25万元,他表示,“致富不忘本,饮水常思源。能以自己的经济实力,为家乡发展做点奉献,我们发自内心感到高兴。”

探索慈善会可持续发展

参山村风风火火办慈善,是众多乡贤踊跃参与、集体行善的结果。为了规范资金的使用,他们根据相关规定,成立了慈善会管理组织,按照“有基金、有组织、有制度、有工作人员、有办公场所、有档案管理”的“六有”标准,制定了资金管理办法、救助申请办法、监督制度等。慈善会的收支情况及时通过微信公众号、张榜对外公开,自觉接受公众监督。据了解,“安溪县参内乡参山村慈善会”微信公众号目前已有粉丝近千人,每篇文章均得到上百的关注和点赞,真正做到了管理透明。

对于慈善会的长远发展,乡贤们有许多思考。在2016年底的慈善会办公会上,会员们针对慈善会的筹款能力、机制完善、公益理念传播等问题,提出了不少好点子。会议决定在2017年增加紧急救助、奖励善行义举、慈善公益宣传等内容。

“把家乡公益当作一项常态化的工作去开展,是我们回报桑梓的庄重承诺。”几位慈善会负责人均表示,“今后,我们还将发动更多的乡贤,探索慈善会可持续发展,为家乡公益建设添砖加瓦。”

当代乡建呼唤内生力量

“参山村慈善会用现代基金会的模式汇集乡贤爱心,集中力量办公益慈善事业,这是当代乡贤参加乡村建设的典型案例。”福州大学社会学系主任、教授甘满堂认为,“当代乡建需要挖掘传统乡村文化组织资源,再结合现代社会经济组织模式,将村民联合起来,共同推动乡村建设与发展。这种乡建推进机制是一种融入乡村文化的内生机制,具有可持续性,能够持续不断地促进乡村建设与发展。”

当代乡村建设离不开乡贤的智慧与力量。乡贤返乡,不但对家乡的产业发展、精准扶贫、公益事业、乡村治理起到立竿见影的积极作用,其投身乡村建设的模范行为,对于提升村民的文化自信自尊、敦厚民心民风、激励社会向上,也有着很重要的现实意义。

据了解,在我县,已有许多在外乡贤,他们像参山村的乡贤们一样,用智慧、知识、爱心、经济实力投身家乡建设,为乡村带来新气象。厦门首富林秀成回乡“种菜”,在家乡湖头镇创办“植物工厂”;厦门恒兴集团董事长柯希平回乡创建学校、车站等公共事业……此外,非传统意义上的乡贤——从农村走出去、复又带着知识返乡的年轻一代也有着许多可圈可点的动作。在大坪乡,中山大学社会学专业研究生张小雅毕业后回到家乡,联合村民创办乡村旅游公司,开发茶乡山村旅游,从推动经济入手,用知识改善家乡山村面貌。

对此,甘满堂教授指出:“传统意义上的乡贤往往就是‘非富即贵’,似乎参加‘乡建’非‘大富大贵’不能为。但其实还有第三种‘乡贤’,他们是从乡村走出来的知识分子,可以参加到乡村建设中来,是新时代‘乡贤’的重要组成部分,应引起重视。”

 

闽ICP备11004081号-2 邮箱:200822659@qq.com 广告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