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渔业协会渔文化分会成立现场。 林波 摄
宁波9月15日电(记者 林波)夜幕降临之际,一溜大红灯笼高高挂起,映红了古镇的夜空。青石板、老楼房,舞龙、调马灯的艺人们穿梭在渔港马路;几十张八仙桌一字排开,渔姑渔嫂们吆喝着上菜,从人群中鱼贯而来……平日里,行走在浙江省宁波市象山县仿佛置身于海洋的怀抱,充斥着浓郁的渔文化特色。
从2004年起,宁波渔文化理论研究及其产业发展开始起步。12年来,一批渔文化工作者荜路蓝缕,薪火相传。9月15日,中国渔业协会渔文化分会在浙江象山成立。
在中国渔业协会渔文化分会会长陈员祥看来,文化的保护及开发已成为世界日益重视的热点问题,而保护利用渔文化则是时代赋予的历史责任,“当前我们面临着海洋资源衰退、环境恶化的现状,通过对渔文化的开发利用,发挥渔文化的辐射带动效应,则能为渔业经济可持续发展注入新的活力和动力,充分体现渔文化的价值。”
事实上,为了让海洋中的鱼类有充足的繁殖和生长时间,国内自1995年开始,在东海、黄海海域实行全面伏季休渔制度。1998年,浙江象山开始创办中国(象山)开渔节,每年一届的开渔节具有浓郁的渔乡风情和海滨旅游特色,开创了中国独一无二的海洋庆典活动。
浙江省宁波市象山县县委常委、宣传部长罗来兴在9月15日举行的第十九届中国(象山)开渔节新闻发布会上表示,历经十八年的精益求精,中国(象山)开渔节已成为渔民狂欢的节日,渔文化的盛典,“此次活动集中展示象山独特的风俗人情、非物质文化和海洋渔文化,充分体现群众性,充分展现渔文化的独特魅力。”
据悉,宁波是渔业大市,长期受“渔”的熏陶形成了宁波独特丰富的海洋渔文化。渔港、渔村、渔家、渔火、渔谚、渔歌、渔趣等渔文化,演绎出了众多的渔故事。
而象山作为海洋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具有渔文化的历史、实物、传承等诸多优势。近年来,象山通过开渔节这一载体,让散落在渔区、海岛、渔民生活中的踩街、对歌、抬阁、挂鱼灯、舞龙灯等一系列古老的民间活动登台亮相,重新焕发出了新鲜而持久的活力。(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