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网3月8日讯(记者 李永贵 通讯员 庄晓玲 李超)在漳州开发区厦大附中的校园里,有一个大大的她和一个小小的他。
大大的她是附中初中部班主任廖敏老师,1986年出生的她胖胖的,留着一头短发,说话嗓门很大,颇有几分假小子的感觉。在学生眼中,她好玩,与众不同,既是老师,也是好朋友。小小的他则是廖敏老师班级一个叫李瑞斯的同学,他个子小小的,眼睛很大,有点特别。
从2015年9月1日开始,廖敏老师带着自己作为教师义不容辞的责任感与作为女性温暖柔软的同情心,牵着这个孩子的手,一同走过之后的500多个日子。
对这个孩子,就像廖敏老师自己所说的,她要学着做他的半个“妈妈”。
初遇,让我给你一个温暖的班级
当回忆起初见瑞斯的场景,廖敏老师是这么说的:
“他的个子特别小,13岁的他跟6、7岁的孩子一般高,身上黑黑的,衣服灰扑扑的,背个大书包,瞪着眼睛很迷茫地看着我,一看就知道很久没有被好好照顾过。”说起李瑞斯,廖敏老师总是忍不住会红了眼眶。这个孩子,跟其他孩子不太一样。他智障二级,父亲因为车祸去世,母亲因智力问题无法抚养他,家庭经济条件不是特别宽裕,平时只能与八十多岁的奶奶相依为命。
考虑到这样的孩子入学可能会遇到的问题,特别担心这样的孩子会受到班级同学的排挤与欺负。为此,廖敏老师第一时间跟领导商量,希望能让瑞斯延后一天入学,留出一天时间让她跟学生和其他科任老师提前说明情况,让大家做好心理准备,理解并接纳这个特殊的孩子。
“所有的排斥与疏远皆是来自于不理解。”廖敏老师这么说,“如果理解了,也就不会存在误解,更不会因为误解而带来伤害。”
只是往往计划赶不上变化。开学第一天,一切都还没来得及准备,瑞斯就到学校报到了。不得已,廖敏老师只能在下午最后一节课,叫其他科任老师带着瑞斯去图书馆拿书,自己给班级同学开了一次班会,说明瑞斯的情况。班级的孩子们都特别的善良,愿意像对待自己的弟弟一样,善待这个特别的孩子。
“没有很刻意去特别对待,我只是一直把他当成普通孩子来看待。”廖敏老师这么说。在班级里,一开始给瑞斯的定位就是把他当成一个普通的孩子,无区别对待也会让周围的孩子更容易接纳他。“这种情况的孩子,你需要等他,等他反应过来,要给他时间,让他适应新环境,他只是比较慢而已。而我所能做的,就是给他一个温暖的班级,让他有安全感,有归属感。”
庆幸的事,瑞斯并没有让廖敏老师等太久。一个多月之后,他就跟班级同学们打成一片,也跟廖敏老师的关系开始亲密起来,也跟别的孩子一样,有时也愿意跟廖敏老师聊聊天,说说自己的小秘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