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为奶牛养殖厂。 发 翟羽佳 摄
由于销售价格不足以支付生产成本,中国的一些奶农正遭遇亏损。在部分企业拒绝收奶、进口乳粉大量涌入的压力之外,奶农还要面对更头疼的问题——有些企业用廉价复原乳冒充常温奶或巴氏奶。
奶价低迷 奶农:混不下去了
养了18年奶牛,董长林说,今年“混不下去了”。
董长林所在的浙江省宁波市横街镇某合作社原本有四家奶户,1250头牛,但如今只剩董长林一人养着最后的200头牛。
他向本地乳企供应原奶。企业收购价是每公斤4.3元,但每公斤成本是5元,也就是说,每生产1公斤原奶就会亏损7毛钱。全算下来,一年亏损额高达100万。
许多奶农只好选择退出。“其他三家去年把奶牛全卖掉了,”他说,引进时每头牛3万元,卖时按宰肉价算,每头不到1万元,合作社亏了2000多万。
其实,与北方产区相比,董长林所在镇的原奶价格还在相对高位。兴业证券发布的报告显示,从今年7月开始,北方主产省区奶价连续数周在3.39-3.40元/公斤的价位波动。
除了奶价低迷,部分乳企拒收现象也让奶农受到打击。内蒙古、黑龙江等奶业大省的多名奶农抱怨,乳企每天限量收购原奶,“多一滴也不要”。
兴业证券在报告中指出,2016年上半年,主要省拒收限收的奶量达到总奶量的10%,小奶农和奶站产能继续淘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