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14日,在中国的封建时期,曾有过明码实价卖官买官的制度,叫“捐制”。在清朝末期,由于战争不断,内外交困,清政府财政空虚,“捐制”被当做增加财政收入的一个重要手段。至光绪、宣统年间,清廷更是不惜血本,不仅将官位拿来打折出售,甚至开始实行监生、吏典的买卖。
3月14日,湖北长阳市民赵先生在家中翻出一份清宣统元年(1909年)“正实收”收执。凭着这张收执,赵先生祖上的秀才赵文菴可以获得进入清朝最高学府国子监读书的资格。
以给湖北灾区捐款为名 实为秀才捐监生
据赵先生介绍,这张“正实收”收藏于家中的一个破旧小木箱中,是世代传下的,14日,他在整理家谱时意外发现了这张收执。经测量,该收执长58厘米、宽28厘米,为棉纸质地,正上方有“正实收”三个大字。内中文字排列整齐,清晰易辨,详细记载了湖北长阳县人俊秀赵文菴给湖北灾区捐款的缘由、银两等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