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网3月19日讯(记者 陈秀娟)3月18日—19日,海丝·东溪窑学术研讨会在以拥有世界文化遗产——福建土楼而闻名于世的南靖召开。本次研讨会由中共南靖县委、南靖县人民政府主办。福建省文物局局长傅柒生,漳州市人民政府副市长吴卫红,福建省文化厅原厅长宋闽旺等领导出席开幕式。
来自荷兰、德国、瑞士、法国、日本、新加坡等六个国家、港澳台地区和大陆数十家考古所、博物馆、高校等文博科研机构的100多位专家、学者参加研讨会。包括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秦大树,中国古陶瓷学会名誉会长、厦门大学人文学院教授叶文程,国家文物局水下考古研究所所长姜波,中国古陶瓷学会副会长、福建博物院文物考古研究所原所长栗建安,荷兰莱顿大学博士克里斯蒂安·科特尔,瑞士远东艺术博物馆馆长莫尼克,日本冲绳县立艺术大学教授森达也等。
本次大会的召开旨在深入探讨漳州窑、东溪窑的历史和学术价值,揭示其作为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史迹,在中国对外贸易史上的重要地位和贡献,并就进一步保护好漳州窑、东溪窑遗址,传承其悠久的陶瓷文化进行学术交流。来自国内外的20位学者在大会上做了发言。
三位专家做了主旨发言。厦门大学叶文程教授详细介绍了南靖陶瓷文化的悠久历史以及在海上丝绸之路上扮演的重要角色。福建省博物院考古研究所原所长栗建安的报告回顾了东溪窑瓷器30年来的考古发现与外销的研究成果,副所长羊泽林详细介绍了东溪窑历年考古调查与发掘情况。三位专家的报告为全面了解东溪窑的考古发掘与研究工作提供了宝贵资料。
研讨会共收到国内外专家学者提交的论文52篇,其中国外的5篇,港澳台的8篇。这次研讨会是福建陶瓷,尤其漳州窑陶瓷文化与海丝航路、对外贸易研究等方面重要成果的一次集中展现。学者们的报告,将漳州窑,尤其东溪窑的相关研究置于更加广阔的视野之中,对进一步推动漳州窑的深入研究、东溪窑遗址的保护与文化传承、推动漳州与世界其他地区的经济文化交流具有重要意义。
漳州是中国历史上重要的外销瓷生产区域,在中国古陶瓷生产史上有着非常重要的地位。明清时期,依托漳州月港与厦门港,漳州窑瓷器沿着海上丝绸之路大批运销日本、东南亚、非洲、美洲、乃至欧洲,为中国陶瓷文化的传播做出了积极贡献,为福建地区的民生经济与社会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也为后人留下了宝贵的古陶瓷文化遗产。
本次学术研讨会在南靖召开,是铭记历史传统、传承文化遗产的重要举措,更是响应国家提出的“一带一路”战略方针,加快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核心区建设,推动福建陶瓷文化与海上丝绸之路研究进一步深化的重要成果。它的顺利召开,必将极大地推动漳州窑、东溪窑与海上丝绸之路相关学术研究的不断深入,同时也将极大地提升漳州窑陶瓷文化在国内外的影响力和知名度。
东溪窑遗址,是中国东南地区重要的一处古代外销瓷产地。窑址规模大,延烧时间长,文化内涵丰富。经过科学考古调查与重点发掘,发现一批窑炉、作坊、居住等遗迹,出土大量瓷器、窑具、工具等遗物。2016年7月,国家文物局把东溪窑遗址列为“海上丝绸之路·中国史迹”申遗名单。东溪窑窑炉皆砖砌,有阶级窑和龙窑两种。产品以青花瓷为主,还有青瓷、白瓷、米黄釉、酱黑釉、蓝釉以及五彩瓷等;器形以日用生活器为主;纹饰有洞石花卉、缠枝菊花、山水、寒江独钓等。东溪窑是明清时期我国东南沿海地区陶瓷对外贸易的重要实物遗存,其产品远销日本、东南亚、非洲、欧洲等地。在同时期沉船中也多有发现,例如在印度尼西亚泰兴号沉船中就发现有东溪窑瓷器。其所采用的横室阶级窑技术对日本窑业也产生了深刻影响。
南靖东溪窑遗址作为古老的海上丝绸之路一个重要的窑址群,见证了海上丝绸之路上商品贸易的繁盛以及由此带来的生产技术和审美观念的传播与交流,“向海而生、开放包容、互惠共赢”的人文精神,至今激励着南靖人开拓创新,砥砺奋进。通过这次学术研讨会,南靖县将进一步深化扩展东溪窑科学研究成果,大力弘扬海丝文化,共同谱写“一带一路”建设新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