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网3月24日讯(记者 颜学辉 通讯员 沈海生)“我要求入党!”这是去年刚刚获得“全国法治宣传教育模范个人”的林建德当着东山县委书记陈云水的面,给组织提出的唯一要求。
原来,3月3日这天,东山县委书记陈云水来到铜陵镇公园街社区老年法制学校,看望慰问“普法老人”林建德。
虽然已经是95岁高龄,但林建德依然身板硬朗、精神矍铄、谈吐清晰、声如洪钟。听说站在跟前的这位就是县委陈书记,林建德高兴地说:“书记光临,蓬荜生辉。”紧接着拉着陈书记的手,如数家珍地向书记介绍着学校的办学情况。
学校珍藏着30年来老人精心录制的300多盒《今日说法》录音带和亲手裁剪裱贴起来用于备课的“法治剪报集”以及老年法治学校“一五”至“七五”普法图片展。 陈书记一边认真观看,一边称赞老人是老有所为的楷模、老有所学的榜样,值得全县人民学习。
当陈书记关切地询问林建德有什么困难需要组织帮助解决时,林建德说,其他困难没有,我最大的心愿就是在我有生之年能加入中国共产党。
又是老年法制学校开课日,我们走近铜陵,对林建德老人的身世和半个多世纪追寻“入党梦想”的心路历程有了一个清晰的了解。
林建德出生于1922年,对国民党统治的腐败和民不聊生的社会状况有着切肤之痛。1950年4月,解放军进军东山岛时,28岁的林建德放下手中的“营生”,热情高涨地加入到支前大军中,修桥补路、运输粮食、征集船只,抢救伤员。
“从那时起,我就把自己当做党的人,听党的话,跟着党走。”林建德介绍说:“解放初期,县里成立‘工商业联合会’,吸收我为委员,还派我出席了全省工商业联合会第一届代表大会。” 讲到这里,老人脸上露出自豪的笑容。
林建德读过几年私塾,加上承了父亲“小货郎”的祖业,走南闯北见识较广。东山解放了,林建德浑身有使不完的劲,领着解放军战士挨家逐户做群众宣传工作,帮助渔民修复被毁渔船,四处张罗着为支援抗美援朝购买飞机而募捐钱款……。1953年,爱才的县委书记谷文昌得知林建德“略通文墨”,便让他担任县里的“业余文艺创作组组长”,虽不是“体制内”的人,但林建德感觉这是党的重托,组织的信任。1956年,林建德以铜陵镇970多位被国民党抓壮丁到台湾而导致大量家庭妻离子散、家破人亡的人间悲剧为题材,创作出话剧《望夫归》,在县里组织的“全县各界人民争取和平解放台湾大会”上演出,获得了满堂喝彩。
“那次,县委谷文昌书记还亲自登台祝贺演出成功并送给我一只钢笔和笔记本呢。”林建德说:“谷书记是个好干部,他虽然是河南人,但处处为东山老百姓着想,领着群众筑坝修堤,种植木麻黄。他穿着朴素,吃的简单,没有一点架子。也正是看到谷书记身上共产党员的品格,我就立志要加入中国共产党。”
然而,天有不测风云,也正是这幕话剧,给林建德带来的却是“右派、反党分子、国民党特务”等五顶“帽子”和12年的“背井离乡”的厄运。
“说实话,我心里没有一丝一毫怨恨共产党。恰恰相反,我认为,导致我个人以至整个国家政治生活不正常的悲剧是法治不健全。”林建德说。
1979年4月,已是57岁的林建德获得了平反,被安排在县百货公司当营业员, 虽然心里仍惦记着入党这件事,但以自己的“戴罪之身”想立马改变“政治面貌”还是心存忐忑。
1982年退休后,他运用自己懂中医的特长,和本地老中医陈镜藻一合计,开办了一所“老年诊所”,义务为老年人看病。但很快发现,前来“就诊”的老人“心病”多于“身病”:子女不孝、老人被弃养、遗产纠纷成为困扰老年人的最大“病根”,而最直接的“病灶”来源于对法律的无知。他认为,要医治老年人的“心病”,普及法律知识才是一剂“良方”。1985年,63岁的他自费报名参加上海《民主与法制》杂志社的法律函授学校并获得结业证书,1987年春,铜陵镇公园街老人协会成立,他被乡亲们推选为会长。同年,他自费创办了这所老年法制学校。
学校就在小巷深处,法律知识在这里传播,邻里纠纷在这里化解,不孝顺、不赡养父母的行为在这里曝光,三十年来,从这条小巷走出2000名法律明白人。
1992年,陈阿婆丈夫病故、儿子被劳教,她一个人孤苦无依。想改嫁又怕遭世俗冷言和亲人阻挠。经过学法,陈阿婆知道了再婚是老年人的权利,在林建德的帮助下,做好财产公证等事宜,终于重组家庭,再续佳音。三十年来,林建德热心帮助20多对丧偶老人的“续弦”,安度晚年。
自费办教育谈何容易,但抱定了“以法治愚”的林建德自有他的良方:无需政府投资,从老两口退休金里抠一点,参加学习的学员每人交一点,一部分作为午餐费,一部分作为购买教材资料。师资没问题,已经具备法律专业知识的他既是校长也是老师,还不定期邀请相关部门同志来为学员讲课。
采访中我们发现一个细节,林老走上讲台的第一件事就是把一块金色的奖章恭恭整整挂在胸前。这是一块县里颁发给他的“法制宣传教育先进个人”荣誉勋章。
“我每次上课都会把它戴上,这是政府给我的荣誉。人不能太看重荣誉,但不能没有荣誉感。”林建德说。
是的,林建德看重的是集体荣誉,看重的是这支在法治建设进程中不可或缺的特殊力量。这荣誉,就是他30年来吸引了2000多老年学员走进这个法律殿堂的金字招牌。
走进林建德的家,可以用清贫来形容。除了几件家用电器外,大部分的家具都是爷爷和父亲留下来的,带着几分古铜色。四壁则挂满学生、朋友赠送的书画作品。满柜子、书橱甚至是满床边的矮柜上都整齐码放着法律类书刊。
“每月逢一上课,余下的时间就是读书看报,我必须不断充电,汲取养分,才能给老年学员上好课。”林老手指着《法制日报》说:“它就是我的老师。”
我们在学校资料室看到足足20多卷装帧得整整齐齐的档案。更为珍贵的是,早年没有录像设备,中央电视台播放的《今日说法》节目,愣是被他们一集一集录制了下来,足有几百盒。
林建德说:“人老不可怕,可怕的是心态的衰老。我现在是‘三高’不高,三餐不低”。
“三高”不高不假,但三餐不低却有点“高估”自己。在林建德家的餐桌上,我们看到的仅是青菜、鱼干和家常萝卜干。林建德的儿子说,阿爸平日里的生活极其简单,三餐饭量还好,青菜萝卜是当家菜。
淡中交耐久,静里寿延长。保持一颗纯洁真挚的童心、简朴淡薄,仁者爱人,这正是林老长寿的奥秘。
林老拉着我们的手说:“畏法度者最快活。我们家族有长寿的基因,我的爷爷和父亲都活到百岁,期颐之年,相信我也能活到百岁,要说我最大的心愿就是八个字: 生命不息,普法不止。”
是啊,林建德一生信仰法律,“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他命运多舛却没有沉沦,对社会没有抱怨,长寿无疑是生活给老人的最好回报。
去年8月26号,当老人从时任省委常委、省政法委陈冬书记手中接过中宣部、全国普法办授予他“全国法治宣传教育模范个人”荣誉证书时,说的第一句话就是,“我还要当‘七五’普法的标兵”。
95岁,早就超过了中国人的平均年龄,但在林老看来,一个人生命的价值并不在长度,而是在长度之中的宽度和厚度。
他不是党员,却有着“先天下之忧而忧”的使命担当;他一介平民,却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林建德,一位注定可以在中国法治史上记下一笔的“草根英雄”。
话题再次转到“入党动机”,林建德说:“习近平总书记提出,要实现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就必须从严治党、从严治国。这些对我们老百姓来说是最好、最宝贵的工作经验。我们一定要维护习近平同志的核心权威,让他工作干得好,有利于我们老百姓,因为他是代表全国人民的共同意志。”
答案已经找到,寥寥几句话已经道出了这位“百岁老人”对共产党的坚定信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