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照高考、高校综合测试、高中学业水平考试成绩6∶3∶1的比例,八所高校在浙江实行高考综合评价招生——
高考新“标尺”如何量人选才
从放弃清华大学、北京大学外语保送生资格,到通过“三位一体”招生成为清华建筑系的一名新生,自小就痴迷建筑专业的18岁杭州小伙支业繁似乎经历了一场“赌博”:“刚放弃保送时非常忐忑,得知今年清华第一次在浙江实行‘三位一体’招生,压力又小了些。毕竟不再是‘一考定终身’,还会参照平时成绩等由高校进行综合考量。”
所谓“三位一体”,是高校依据考生统一高考成绩、综合素质评价成绩和高中学业考试成绩按比例合成的综合成绩,择优录取考生。在清华今年首次在浙江省试行的“三位一体”综合评价招生方案里,按照6∶3∶1的比例,高考成绩、高校综合测试、高中学业水平考试等三部分最终被折算为考生的综合成绩。
同样首次在浙江试行“三位一体”招生的还有北京大学。加之去年已展开探索的复旦大学、上海交通大学、浙江大学、中国科学技术大学、中国科学院大学、香港中文大学(深圳),2016年在浙江省试行“三位一体”综合评价招生的大学已达8所,招生人数逾1200人。
在即将推行新高考改革方案的浙江试点,这一录取模式被视作高校在人才选拔上对高考改革的对位调整。新“标尺”能否量出高校真正需要的人才?会带给考生和家长怎样的感受?又给高校带来哪些挑战?
被模糊了的分数和分数线
在支业繁身边,像他一样放弃保送、参加“三位一体”招生的同学有好几个,目的不约而同:选择一个心仪的专业。
清华招办副主任徐宁汉告诉记者,以往高考统招录取中高校面对的只是高考分数,考生被投档到哪个专业也要按照分数排序,一定程度上抹杀了个人志趣:“录取中还常碰到考生同分、要算‘小分’的情况,就是看考生所报专业主干课程分差。”
随着高考成绩整体分差缩小,这种情况越发明显。不少重点中学都有相当一批学生具备考最高分的实力,最终谁能考最高分连熟悉他们的班主任都说不准。比如今年清华在某些重点中学的统招批次录取中,最高分与最低分不过相差十几分。
“考试有偶然性,几分之差,凭什么判定谁更优秀?”徐宁汉说。
“没有谁一定能考第一名,相差几分,只能说明谁发挥更好一些而已。”支业繁也认为成绩并不能完全代表能力。
如今,尽管高考分数仍在“三位一体”中占大头,但在某种意义上还是模糊了分数与分数线。
“原来备受关注的分数和分数线消失了,高校拥有了更多的自主权。今年,我们通过初审、复试确定了入围名单,最终从上至下完成录取。”徐宁汉介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