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法治报》与福建省检察院宣传处联合推出全省公诉先进人物和集体系列报道,图为报道郑惠安事迹的版面图(详情请点本文左下角“阅读原文”)。
年过而立,吴中翘楚;
检龄八载,两任携扶。
平狱半千,历经寒暑;
卷帙浩繁,同侪共铸。
入囹出圄,人寰尽数;
援刑引律,匡正裁度。
民畏掾吏,心忧黎庶;
抑强扬善,怜弱恤苦。
世事砥砺,风雨锤塑;
怀负公义,我行于路。
这是他2015年竞岗公诉科副科长时演讲的偶作。就是这么一个打破常规的举动,在院里掀起一阵小小的波澜。人们不禁在感叹他的桀骜不驯的同时,也看到了他从检十年来的晨钟暮鼓。
勤修求索十年路
2008年甫始,他进入平潭检察院半年后,便调入公诉科,至此再也没有离开过这个部门。他跃过了年轻人初来的内勤岗位,刚到一周,就分了一个陈年的交通肇事案。也正是他当时对新旧刑法适用的懵懂,警醒了他之后对条文规范的紧张感。他说过,他享受对定罪量刑长篇大论的过程,可是一罪定生死,下笔千钧重,玩弄国之重器无疑是对职业良知的背叛。
至今,他“平狱半千”,所承办六百多案件的当事人无一信访,他所不诉处理的被害人无一申诉,他孜孜实践着他的“援刑引律,匡正裁度”。
从书记员、助理检察员,成长为当时全院最年轻的检察员,尽管海岛小院没有案多人少的烦恼,他的年办案量却在逆势而上,从三十多件、五十多件、八十多件、一百二十件……他用来翻查案件流程节点的活页上持续刷新着记录,创造着院史。
百炼成钢绕指柔
前些年,平潭检察院举办“讲身边事,学身边人”的主题演讲,他被部门同事写进素材,在台下安静地听着他的一片“铁骨仁心”。过后,他的心中掠过一丝不安,他忧虑的是自己已经被对号入座,他需要成为那样的人。
需要吗?不需要。曾经,他协助检察长出庭一件兄弟“顶包”交通肇事案后,得知两兄弟老母急病不治,他协调双方顺畅和解,协调主审法官提速审结,成全了兄弟俩榻前尽孝。曾经,他办了一件酒后摔伤的危险驾驶案,嫌疑人的血样意外检出艾滋病患,当给嫌疑人作了该院危险驾驶案第一例不诉后,他摈去无知,执手相送。
曾经,他办了一件外来同乡相殴的故意伤害案,被害人衣食无着,屡次来访哭诉遭遇,他每每施以饭资,并带其寻求司法救助,尽管事后无奈知其以此屡屡不劳而获……明白了,不需要说,因为他就是那样的人。
还是他说,“入囹出圄,人寰尽数”,就算你阅尽人间冷暖,也做不到感同身受;“民畏掾吏,心忧黎庶”,一个不经意的表情、一句可有可无的牢骚,都会增加群众的心理负担;“抑强扬善,怜弱恤苦”,把罪犯绳之以法,只是实现了法律最朴素的价值,但是法律应该怀有温情的一面,让伤者平复,让仇怨化解,才是登上更高的位阶。
技不压身手艺匠
在院里,他是名声在外的“超能手”。
不管是新软件还是办案系统,他总能挖掘出最优化的操作方法来节省工时,别人说他“把内网用成了外网”,而早在2009年他就拿到了“全市检察机关信息化应用能手”的荣誉。
文印室的文员换了一茬又一茬,新来的小妹都会记得前任的嘱托——文字排版、打印遇啥难处,找他一准儿没错。
上检委会、开讲座的课件,数他做得赏心悦目灵巧万变。
每年他归档装订的案卷内齐外紧、线实脊挺,档案员无须多看,逢人就严重表扬这才是标杆。
还有他的工笔字“软硬兼施”,自成一派,或劳他誊抄,或邀他讨教。
当然,还有他捉摸难辨的格律诗,时而引经据典,时而藏头露面,时而咏物应景,时而打油扯闲。
当他的“投机取巧”得到推广,成为提高工作效率的动力;当他的“老气横秋”得到点赞,化作弘扬检察文化的源泉,这对他仍旧不过是浮云。一个维护公平正义的检察官的执着追求,已溶入他的血液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