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自贸试验区揭牌两年之际,福建省委党校福建自贸试验区研究院公布《福建自贸试验区台资企业调查报告》(以下简称报告),发布福建自贸试验区管理服务情况,分析福建自贸试验区取得的成绩、企业的需求、待改善的层面、台资企业对自贸区的评价与动态,希望促进福建自贸试验区规划与体制创新的进一步完善。
这份报告由福建省委党校福建自贸试验区研究院执行院长王利平、福建自贸试验区研究院台商研究工作坊主任、浙江大学公共管理学院研究员耿曙,福建自贸试验区研究院特邀研究员、东南舆情研究中心两岸关系研究员林瑞华等专家联袂完成,对自贸区建设发展提出一些参考建议。
自贸试验区引擎作用初显 重视“新生代”台商发展
报告根据2016年的经济数据,认为福建省无论GDP增速、进出口形式,都好于广东、江苏、上海、浙江等沿海贸易大省,福建自贸试验区的引擎作用已经初步得到确认。
报告援引的福建省工商企业注册系统数据显示,自2015年4月21日福建自贸试验区挂牌起至2016年12月31日止,福建自贸试验区新增内、外资企业48,550户,注册资本9,447.72亿元人民币,同比分别增长146.71%、158.01%。其中,新增内资企业45,998户,注册资本8,067.27亿元人民币,分别增长147.85%、159.23%;新增外资企业2,552户,注册资本1,380.45亿元人民币,分别增长127.86%、151.11%。可见福建自贸试验区的设立,带动了新一波的发展热潮。
对于自贸试验区内的台资企业,自贸试验区有何优势与吸力?企业对自贸试验区又有什么期待与需求?怎么看待自贸区的各种优势不足、怎么评价自贸区政府的创新与服务?
报告显示,落脚于珠三角、长三角的第一、二代台商或高阶经理的年龄大多都在55岁以上,但落脚于福建自贸区的台商出生时间大多不早于1975年。此次调查研究的台商近四分之三从事服务业,近三分之一从事批发零售,从事传统制造业台资企业只有略超一成。报告认为,自贸试验区的台商,并非传统“台湾挤出”的台资企业,而是通过大陆市场的商机、自贸园区的契机所吸引而来,这些台商,能发挥与珠三角、长三角台资企业不同的经济与政治影响。
调查显示,2000年中期,传统台商经营模式遇到挑战,为开发大陆的巨大市场,“新生代”台商将经营重心转移到祖国大陆,做法与之前着眼于廉价生产要素和外销出口市场的传统台商迥然相异。进驻自贸区的台商以2016年居多,目前大多尚未进入盈利期,调查结果显示,他们对于政策落实与行政服务的评价既有肯定,也有期待,各占近半,他们希望福建自贸试验区有关当局继续针对制度建设、管理体制继续试验创新、大胆开放。
报告指出,这批“新生代”的企业与企业家,对福建自贸区两岸流通便利、市场准入开放、打造营商环境、法规建设等问题最关注,他们希望引起自贸区管理部门的高度重视,自贸区必须提出全新的治理与服务策略,通过“制度高地”实践,推进自贸区在吸引台商参与建设、提升两岸经济合作上取得优越的领先地位,创造两岸合作的新纪元。一些台商虽然对自贸试验区功能高度认同,但仍觉得某些功能的落实有待提升,对此,报告特别强调,“这是建设福建自贸试验区过程中最需要关注并投入改善的问题。”
领先开放制度创新 领跑中国自贸试验区2.0时代
报告对自贸区发展提出一系列因应对策。课题组专家认为,福建自贸区的开放步伐必须领先国内其他经济区,形成一个领先开放的势头,方能优先获批更多的开放,集聚配套的资源。自贸区经济发展已经进入“服务产业”与“技术创造”引领,通过产业开放与制度创新来催生红利的阶段,国家管制与扶助都必须做精做强,还须自我设限,才能激发市场与企业自由创造的空间,开创全新的发展局面。
我国目前的发展格局,已经超越劳动密集制造业为主的阶段,不再提供廉价劳力与用地来交换外资的技术、资金与市场。报告建议自贸区锁定“跨境电商”产业,由两岸间的货物贸易与服务贸易的特别开放与全面便捷做起,结合开放、优惠与人才的三重优势,将全国涉及两岸贸易的电商先吸引到福建自贸区,再通过两岸的跨境电子商务,让操作全球贸易的电商也向福建自贸区集中,通过“跨境电商”带动整体配套物流、航运、金融服务等产业部门的发展。为支撑“跨境电商”引领的发展策略,引进台湾青年与大陆中高端青年人才,建构新型服务业的“人才高地”。
2014年12月12日,国务院决定设立“中国(福建)自由贸易试验区”,2015年4月21日福建自贸试验区正式揭牌。《中国(福建)自由贸易试验区总体方案》要求,自贸区要立足两岸、服务全国、面向世界,充分发挥对台优势,率先推进与台湾地区投资贸易自由化进程,把自贸试验区建设成为深化两岸经济合作的示范区。在产业合作、服务贸易、货物贸易、两岸便利往来以及两岸金融合作方面开展一系列深度合作,发挥出“两岸交流合作示范区”的功能。
《福建自贸试验区台资企业调查报告》课题负责人、福建省委党校福建自贸试验区研究院执行院长王利平说,总体而言,福建自贸试验区有关当局应该在既有成绩的基础上,继续进行制度建设、管理体制创新,力争成为中国自贸试验区2.0时代的领跑者,两岸经济合作、福建经济发展的排头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