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一年,峰外村变了!新修水泥路、重建村部、村财收入翻十番……整个村子不仅增了‘颜值’‘财富’,更提了‘气质’!”熟悉峰外村的人都会由衷地发出这样的感叹。会有如此感叹与去年7月来的一位特殊的“客人”——省检察院驻村干部黄世斌息息相关。
“他到我们村后,为我们村做了很多好事、实事;他是一个好兄弟、好党员、好干部,我们大家都很感谢他。” 谈到黄世斌,峰外村村支书张常春满是笑容。
从着手驻村工作的第一天起,这位省检察院申诉处副处级检察员就迅速完成从“检察官”到“村官”的角色转变。黄世斌说:“既然当了驻村干部就要为村民做实实在在的事情。”
炎炎夏日,黄世斌挨家挨户走访,摸清“家底”。峰外村通往自然村翁厝村的村道是土泥巴路,出行艰难。于是,黄世斌到村不久就开始谋划修路的事情,自己拿起工具去丈量道路,向院领导和有关部门反映情况。那段时间,他经常往返城里与乡村,共争取资金40多万元,村里长1.2公里的土路变成了平坦整洁的水泥路。
“以前的泥巴路,按我们方言谐音来说,雨天是‘印尼’,走过一身泥;晴天是‘英国’,走过满身灰。现在打上水泥路,大家出行方便多了。没想到省城来的干部这么好!”说起驻村干部,老支书陈海川很是欣喜。
一年来,不仅村容村貌变了,村干部的精神面貌也变了。对于驻村工作,黄世斌认识到,“授之以鱼更要授之以渔”。为此,他当起了“老师”,“传授”村两委干部处理问题的能力。在一起合同纠纷中,他运用法律帮助村民讨回公道,也让村财收入翻十番。
早年,村里曾与隔壁竹港村的6名养殖户签订了160多亩的养殖池合同,于2015年底到期。可临近到期时,6名养殖户并没有归还的意思。“村财收入就来源于这些养殖池承包,如果不归还,这对于村里来说是很大的打击。”得知此事,黄世斌便与村两委同6名养殖户进行协商,成功收回了4名养殖户100多亩的养殖池,而另外2名养殖户却提出苛刻的条件不肯归还。协商不成,黄世斌建议村两委通过诉讼途径解决。最终该案一审判决,养殖户无条件归还养殖池给峰外村。
“养殖合同的解决,不仅为村里每年增加村财政收入30多万元,更重要的是通过这起官司也让我们增强了法律意识,村两委的心更齐了、更团结了!”村主任林木忠感激地说。
这一年,他给村里留下一个好机制,让干部团结起来多为群众着想。
“如果不是他,我女儿可能就辍学了。”村民许立华感激地说。许立华的丈夫去世了,自己又因病丧失劳动力,两个女儿都在读书,学习成绩很好。了解许立华的情况后,黄世斌积极联系县慈善总会,为许立华的两个女儿争取到每人每月400元的补助,直到大学毕业。
在峰外村,对黄世斌心存感激的群众还真不少。近一年的真心坚守和奉献,黄世斌收获了百姓的信任和爱戴。
“一年的驻村生活即将结束,遗憾的事还挺多的。手上有几个项目立起来了还没做完,虽然这些项目不会‘流产’,但是回去以后我还会继续关注。”黄世斌说。
变化一年间 在黄世斌驻峰外村的一年间,往自然村的土路变成了水泥路;村部危房重建成了3层“小洋楼”。接下来,村部旁将建起幸福院;今年9月,峰外小学的学生们开学时将会看到全新的书桌椅;峰外村至竹港村的道路将点亮;塔仔自然村将有两个公共厕所改变以往“脏、乱、差”的状况……
黄世斌(右二)与村干部座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