播撒法治的种子
——记省检察院派驻福安市潭头镇东昆村第一书记李禄忠
□本网记者 龚丽雯
6月29日,沿着蜿蜒盘旋的山间公路,穿越湖面泛起的粼粼波光,记者来到了福安市潭头镇东昆村。一进村庄,远远便看到一株老榕树矗立于村口。榕树下延伸而出的是宽阔平坦的水泥路面,往前两步,便是恢宏大气的林氏宗祠。两三位年迈的老人在休闲亭说笑着,孩童相互追逐打闹,与环湖栈道上啄食的几只麻雀相映成趣。
很难想象,两年前,这里还是一片荒芜。夏季散发恶臭的水沟与雨季泥泞的黄土路缘何变成了这一派人与自然和谐共存的观光胜地?东昆村78岁的老党员林铃现满是感激地说:“这一切都是我们的第一书记李禄忠带来的。”
2014年4月9日,省检察院控告检察处正科级助理检察员李禄忠经省检察院推荐和组织选派,到潭头镇东昆村挂职担任党支部第一书记。到任第一天,东昆村旖旎的湖光胜景与落后破败的村貌给了他极大的反差感。显然,要让旧村换新颜,并不是件容易的事。但更令李禄忠觉得棘手的,却是东昆村顶上闻名全市的“上访村”“告状村”的帽子。
“因为历史遗留问题,过去东昆村村中矛盾十分突出。群众一有问题就上访、告状,甚至影响村级换届选举,造成村中9年无村民主任。”回想起上任时的摸底情况,李禄忠仍忍不住皱眉。他深知,如不能正确引导村民,必定会给村里的经济建设带来极大阻碍。可要把村里的公共事业搞上不易,要扶起村民贫瘠的法律意识则更难。
如何法治扶贫?先要找准贫根。通过逐户走访调查,李禄忠发现东昆人好上访、爱告状,除了法律意识淡薄,不懂正确诉讼维权渠道外,还因村党组织软弱涣散,造成村民对党组织的不信任。
为了改变这一现状,李禄忠从上任第一天开始就加强村两委班子建设。通过建章立制,强化党务、村务公开工作和民主决策机制,对村财、党建、计生、殡改、低保、民生工程、基础设施建设等群众关心事项进行全面公开和民主表决。同时,以村级换届选举为契机,配齐了村党支部和村委会班子成员,培养发展年轻党员和后备干部队伍,使村党支部和村两委得到群众拥护,成为带领群众发展致富的坚强堡垒。
在增强村民法律意识上,李禄忠从自身检察官的职业视角出发,主动对接福建正联律师事务所,在东昆村成立“法律顾问团”。通过进行法制宣传教育,对尚未形成诉讼的民事纠纷、经济纠纷、行政纠纷提出法律建议并介入调解等,为群众“把脉”联调,引导群众选择正确的维权渠道。
一系列举措在村民心中播下了法律的种子,也为东昆种下了安定的希望。今年6月,村民林玉华在建房时因地基所属权问题与郑功建发生纠纷,双方多次交涉未果。6月7日,双方当事人主动致电法律顾问团,寻求司法帮助。经过顾问律师的释法说理和村两委的调解,双方于次日自愿达成和解协议。一起本可能引发恶劣影响的事件就此消弭。
“重建党支部、做好法治扶贫工作,李书记的这些举措看似与东昆的经济发展毫不相关,实际上却是利用职业之长,消除了东昆经济建设上的阻碍,为东昆的发展提供司法保障。”谈起李禄忠运用司法力量助力经济发展的做法,东昆村党支部书记林德清心中是满满的佩服。
■采访手记
时光弹指而过,转眼间,李禄忠的驻村生活已过去两年多。这期间,转变的除了东昆人的思维,更多的还是东昆的村容村貌。
两年里,李禄忠筹集了项目资金700多万元,完成了东昆村农村电网升级改造,解决了村民用电难问题;建设了综合服务大楼,丰富了村民的文化生活;对村内道路进行修整、拓宽,并完成凤湾自然村村道硬化,让行路难成为过往;打造环湖休闲景观带,一改东昆旧貌,成为省级美丽乡村示范村……
听着村民的介绍,记者仿佛能看到,两年来李禄忠是如何磨破嘴、跑断腿,让一笔笔资金到位,一个个项目得以进行;也仿佛感受到,这番真抓实干换来的真心实意的感激。
李禄忠(右一)听民声察民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