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07-11 星期五

申城行道树修剪法 最主流是“杯状形”

来源:新华网 编辑:张坷

■本报记者 栾吟之

资料显示,上海的第一列行道树出现在1865年,当时的外滩(今苏州河口至延安东路)东侧种植了行道树,点缀浦江边的风光。很快,外滩道路的内侧人行道上又种植了大量行道树。以后逐渐在其他道路上开始种植,如1869年在今南京东路原会审公廨(近浙江中路)以西和静安寺路(今南京西路)两边栽种,徐家汇路(今华山路)、杨树浦路、极司菲尔路(今万航渡路)等路段也相继植树。1876年,葛元煦在《沪游杂记》中写道:“租界沿河沿浦植以杂树,每树相距四五步,垂柳居多。由大马路至静安寺,亘长十里。两旁所植,葱郁成林,洵堪入画。”

这么多年过去了,上海的马路更新换代,早已摆脱“电线纵横空中”的面貌,行道树修剪也越来越科学,林荫道的建设速度从原来的10年加快到4—5年。出生于1983年的杨飞飞,已经在行道树队当了15年上树工,一棵行道树树龄几岁、生长状况如何、修剪得好不好,他一眼就能看个准。

据介绍,目前行道树修剪最主流的方法是“杯状形修剪”,这是养护队多年摸索出的一套经典技术,也是市里老专家们认定的树形,不仅为了美观,也是为适应上海的气候条件。每当台风来袭,中空的树冠受到的风力相对较小,树枝受损就小。每棵树每年要历经两次“大修”,一次是12月初到次年2月底树木休眠期间的冬修,一次是5月底到7月的剥芽。两次修剪形成“三叉六股十二枝”造型,让树冠一级一级向上展开,形态犹如一只高脚杯,通透清爽。

“修剪技术的精髓是‘七去五留’。”杨飞飞说,拿尚未形成三级骨架的新栽和中小型悬铃木来说,首先要对它进行定型修剪。“定干”之后,先进行一级骨架培养,均匀留好树干顶部4到6根强壮的枝条作为“一级主枝”;二级骨架培养应在一级骨架每根枝顶部各预留2—3根分枝,最终选留2根分枝;三级以上骨架与二级骨架培养相同,这个过程要数年完成,才能形成杯状形树冠。

如今,“七去五留”法有了升级版。这是因为原修剪手法已不适宜节约型社会的发展需要和市民对大绿量的需求,养护工人提炼出悬铃木“自然结合型”修剪手法,适当保留直立枝、下垂枝,通过短截保留绿量,对树形空的地方适当留直立枝,并通过树冠顶部疏枝、抽稀,保持树木顶端优势,使其生长趋于自然。

闽ICP备11004081号-2 邮箱:200822659@qq.com 广告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