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07-09 星期三

农民工靠高考成知名学者 兄妹7人全因此走出农村

来源:中国新闻网 编辑:刘舒林
点击进入下一页

马勇,知名历史学者,1979年考入安徽大学历史系。新京报记者 侯少卿 摄

点击进入下一页

马勇(后排右一)高中毕业合影,写着“革命友谊,万古长青”。

1979年7月7日,安徽濉溪县。此时,正值一年中最热的时节,酷暑难当。在县第一中学,一群人正走进高考考场。

这里面有一位名叫马勇的24岁大龄考生。生在农村,15岁前一直在家种地的他信心满满,深知这是一次改变命运的机会。

如今,作为中国知名历史学者,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所研究员,马勇觉得高考是当代中国社会阶层流动的主要途径。他兄妹七人通过高考全都走出了农村,“没有那时高考的恢复,我们可能还得继续在农村修地球。”

前不久,马勇从社科院近代史所退休,从他参加高考,时间已过去38年。他感慨一生充满偶然,在时代的滚滚洪流中,不断跟命运抗争,又不断跟命运妥协。

当代中国第一代农民工

马勇1956年出生在安徽最贫穷的濉溪县,当地有知识的人将那里称为安徽的西伯利亚。

在马勇的记忆里,一年到头就是吃红薯,早上煮红薯,中午红薯面条,晚上红薯窝头、炝红薯丝。所以到北京很多年,无论别人怎样劝,他绝对不吃烤红薯,“因为小时候吃的还没有消化完。”

15岁之前,马勇不曾离开过那片土地,当地信息闭塞,直到改革开放前,大家还一直沿用阴历日期。直到上大学填档案时,马勇都不知道自己的阳历生日,只好选择了接近毛泽东出生日期的一天作为生日。

马勇在《我的学术起步》一文中说到,农村孩子的唯一出路就是当兵。可高中毕业后,因为体检不合格,他没能够参军,只好第二年去了杭州警备区。

在前往杭州的军车上,他第一次吃了面包;到警备区的第一顿晚饭,吃了人生第一顿米饭——三大碗,就着一点清水煮青菜。

在那里,马勇待了3年多,除了站岗执勤,还有一件事就是理论学习。

1971年“批林批孔”运动开始,领导经常安排他写学习中央文件心得,抄大字报。这是他第一次接触中国历史,接触政治理论。

在当兵的第二或第三个年头,马勇本来有一次被推荐上大学的机会。他参加了考试,并被告知考得不错,但后来没有去成。很久以后,他才知道,他的名额被一位首长的孩子或首长身边的人给顶替了。

1977年恢复高考的消息传遍大江南北,马勇觉得机会来了,但村里大队书记给他泼了一盆冷水,“你怎么有把握考上?”

马勇有些心灰意冷,在书记推荐下,他到淮北煤矿,成了当代中国第一代农民工,并与高考失之交臂。

他被安排在了最危险、劳动强度最大的掘进队,即从平地上挖出一个800米深的竖井,井道里布满瓦斯。马勇至今都能清楚地说出这份工作的四道工序,“打眼、放炮、出矸子、钉道”。

1 2 3
闽ICP备11004081号-2 邮箱:200822659@qq.com 广告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