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夏到了,水果季,在大快朵颐的同时,你是否被关于水果甚至各种食物的谣言迷惑呢?“吃荔枝会得手足口病”“太活跃的鱼含鱼浮灵可能致癌”“有人用塑料造大米”……等等食品谣言,不光有图片还有视频,让看到的人恐慌。昨日,呼和浩特晚报记者对这些传播甚广的食品谣言一一进行了解读。
●假消息一:
有人用塑料造大米
前段时间,朋友圈有人发塑料造大米的消息,为了表示这是“真的”,还配了视频。其中一段视频中,一位女士表示,自己买的大米是塑料的,她用手指碾了一下两种不同的米饭作对比;另一段视频显得更有料,是一男子不断将一个个塑料袋放入一台机器,经过熔解、拉丝、切割等工序,最终生产出一粒粒形状似米粒的白色固体,该视频流传的同时,还配有一段文字,称这就是“假大米”的制作过程。那么,所谓的塑料大米究竟是不是真的?
记者核实:
在搜索栏输入“塑料大米”,发现这是一个传了很久的谣言。从2011年开始,国内外社交媒体就出现了类似“塑料大米在中国被制造”的谣言。随后,不少网民和专家指出这种所谓的“塑料大米”并非被当做食物。2015年,网上又出现“塑料大米”的另一个版本“棉花大米”,该谣言称有人用烂棉花做大米。随后被媒体辟谣称,那些所谓的棉花其实是某种塑料或化纤。2016年10月,美国一些媒体和社交网络上流传一段类似的虚假视频,视频还表示“为缩减成本,中国用塑料生产大米,而非种植,并将这些塑料米出口到西方国家。”随即,国内外媒体相继辟谣。同年11月,塑料加工大米的视频在社交平台疯传,多家媒体相继就此视频进行辟谣。又过了一个月也就是2016年12月,尼日利亚海关查获102袋50公斤装的“塑料大米”,引发全球关注。结果显示,这些大米并非塑料所制,但因为霉变不能食用。2017年5月,“塑料大米”的谣言再度出现。5月7日,国家食药监总局通过官方微信“中国食事药闻”对“塑料大米”进行了辟谣。所谓“塑料大米”生产的视频其实是再生塑料颗粒的加工过程,内容被移花接木了。而且,塑料颗粒比大米贵多了,商家没有造假动机。同时,提醒消费者,请勿轻信和转发谣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