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30日正值端午佳节,是亲人们团聚的日子,然而就在这一天,一名9岁的男孩因病离家人而去。男孩走了,却捐出了自己的一个肝脏、两个肾脏、两个角膜,五人因他的捐献而重获健康。与此同时,我省器官捐献仍“不够用”,供需比仅为1:30。
父母代儿捐器官
5月30日下午4点,安医大第一附属医院里,年轻的80后夫妇送走了自己9岁的儿子强强(化名)。不久前,男孩因病住院,被诊断为中枢神经系统感染,救治无效后脑死亡。
忍住巨大的悲痛,夫妻俩最终决定捐献孩子的器官。“孩子很聪明,学习成绩一直很好,我们实在舍不得他离开。捐献器官对他来说是一种生命的延续,也是能够帮助别人的一个善举。儿子走后,名字将会刻在大蜀山文化陵园的纪念碑上,每当想念儿子时,我们就去那里看看他的名字。”强强的父亲说。
供需比约1:30
我国每年大约有30万的器官衰竭患者需要进行器官移植,而每年实现的器官移植手术只有1万多例,从约1:30的供需比来看,器官短缺依然严重,很多人在苦苦等待中绝望逝去。
“安徽省的器官供给比例也基本与全国的数据持平,我们在宣传的过程中,大约六名符合捐献条件的人中仅有一名愿意捐献器官。”在省红十字会事业发展和器官捐献办公室主任科员汤常荣看来,受传统观念的影响,很多人还不大接受器官捐献,“有些患者已判定为脑死亡或者心死亡,是器官捐献的最佳时机,但是很多患者家人出于对患者的感情,还仍然要求进一步治疗,因而错过了器官捐献的时机。”
不过来自安徽省红十字会器官捐献办公室的数据显示,截至2017年4月3日,安徽省捐献器官的志愿者人数累计为55人,仅2017年前四个月,就有11人捐献器官,比2013年增长了约9倍。

“明天和意外,哪个先来?”詹晓敏说,如果哪天我不幸发生了意外,希望身体里那些健康的器官能帮助更多的人。
今年4月,25岁的詹晓敏在永川红十字会办理了器官捐献手续。很多朋友对她这种做法表示不理解,有朋友甚至说,“社会回报你了什么?你要这样去回报社会,你真是太伟大了。”
面对朋友们的不理解,詹晓敏认为器官捐献这件事,与伟大无关,更与年龄无关,自己只想将器官捐献出去,去帮助更多的人,这也是当初詹晓敏选择捐献器官而不是捐献遗体的原因。
詹晓敏认为,捐献遗体和捐献器官的意义是不同的,捐献遗体是将自己的遗体用于医学教学,给中国的医学事业做贡献,而捐献器官是把自己健康的器官用于需要的人身上。
对她来说,后者的分量更重,也更能将愿望落到实处。死后,健康的器官移植到别人身上,相当于又重新活了一次,意义重大。
让詹晓敏感到欣慰的是,虽然很多人无法理解甚至反对自己的这种行为,但依然有人赞同、支持她,她的父亲就是其中一个。
“当时我把这件事给我父亲讲了之后,我父亲对我的做法给予了支持,这让我感到十分的欣慰。”詹晓敏说。
如今,在永川妇幼保健院当护士的詹晓敏依然关注着器官捐献方面的消息,“我只想去帮助别人,所以我就这样做了。”詹晓敏说。
“朋友们都说我的眼睛很漂亮,所以我想,如果有一天我发生了意外,我希望自己这双漂亮的眼睛能给更多人带来光明。”钟恩说。
今年5月,22岁的钟恩在永川红十字会办理了器官捐献手续,捐献了他的眼角膜。
钟恩初次了解到器官捐献方面的信息是在高中时期,那个时候,“死后把自己的器官捐献出去”的想法便在钟恩脑海里生根发芽。
“这件事情我在考虑,也了解到很多器官捐献方面的知识。”钟恩说。
今年5月,考虑了各方面的情况后,钟恩决定去永川红十字会办理器官捐献,将自己认为最漂亮的眼睛捐献出去。
“捐献眼角膜这件情我一直不敢告诉我的父母,害怕他们不接受。”钟恩说,但我不会动摇,会将自己的眼角膜捐献出去,去帮助那些盲人朋友,给他们带来光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