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新闻
近期,网络爆料两起儿童被打事件,集中引发公众对暴力伤害儿童这一现象的关注。在此类事件中,公安机关或因不予回应,或因回应效果不佳遭受舆论诟病。在面对此类舆情时,涉事公安机关应如何处置应对?本文为您详解。
1. 大连女大学生飞踹女童 舆论两极分化
近日,一名自称姓宋的女士在其微博和微信朋友圈爆料称,5月12日19时许,其带着4岁女儿辰辰与友人在大连某饭店吃饭时,邻桌一名女子因不满孩子吵闹对辰辰连踹两脚并咒骂孩子,双方发生争执,目前警方正在调查。
5月15日,《半岛晨报》刊发报道《4岁女童饭店内叫喊邻桌女大学生嫌吵冲上来脚踹》,对宋女士进行采访,该报道当日被转载63次。当晚,大连电视台《城市直通车》栏目就此事进行深入报道,事件完整监控视频被曝光。视频中,宋女士将玻璃杯扔向女生,动手打了劝架的男服务员。宋女士称“只要道歉,不要赔偿”,打人女生也强调自己“不是恶人,没有踹孩子,而是踹了凳子”。新闻播出后舆情开始反转,舆论场由一面倒指责女大学生演化为观点分化,“再怎么样不该动手打孩子”与“孩子母亲处理问题过于冲动”两种观点对立明显,还有网民对警方处警提出质疑,称“为何都是媒体和网络在互掐,大连警方没有给出官方声音?”
5月16日,舆情热度触顶。“@头条新闻”称,从大连市公安局西岗分局民运街派出所获悉,这起事件中“双方都有责任”。《华西都市报》评论称,“如何教育孩子更多地遵循公共规则,是家长们必须肩负起的教育责任。但舆论围观无论如何都不能搞成情绪发泄,支持暴力不对,支持对孩子的暴力就更需警惕”。截至5月24日12时,与事件相关的新闻报道达959篇,新浪微博话题“#女大学生脚踹4岁女童#”阅读量达2155.9万。目前,舆情已降温。
2. 陕西男子睡觉被扰暴打孩子遭舆论谴责
5月16日,有网民发布了一段时长1分24秒的视频,并称“一男子因睡觉被打扰暴打孩子,连摔带扇耳光掐脖子!男子口音疑似渭南合阳县一带口音”。视频显示一名一岁左右的孩子躺在床上哭喊,被一名光着上身的男子斥责。男子还用枕头裹住孩子头部拎起,后又对孩子拍打、掐脖子等,甚至还用衣服抽打,男子嘴里说着“睡个觉都睡不好……”等话语。这段视频在网上传播后,引发网民的广泛关注,不少网民纷纷斥责殴打孩子的男子,视频也引起了公安机关的注意。
17日10时许,“@合阳公安”对此回应称,该局领导高度重视此事,立即部署警力核查这一信息。经民警调查走访查明,视频中男子非该县居民。然而网民对这一解释并不买账,称“最后怎么处理?难道就一句不是你们县的居民就不管了?”
19日,《华商报》报道称,经警方调查,视频中打孩子的男子是蒲城人,蒲城县公安局发现这一视频后立即进行了调查核实,男子所在的辖区派出所已对该男子进行传唤,第一时间将被打孩子带到医院进行检查,结果显示孩子身体健康,没有外伤等情况。报道称,这段视频拍摄于去年6月份,殴打孩子的情况没有持续性。因超过处罚时效,蒲城警方对该男子及妻子进行了严厉警告。截至5月24日12时,该报道被中国青年网、东方网等新闻网站转载108次,新浪微博话题“#睡觉被扰暴打孩子#”阅读量达58.8万。
【舆情特征】
1. 儿童被打性质恶劣引众怒
不论是不是殴打自己的孩子,对儿童实施暴行、恶语相向这一行为本身就触碰了公众的道德底线。此外,两起事件中均在标题或内容里强调“儿童被打”的细节,如“女大学生打女童”一事中,媒体多次使用“飞踹”一词;“陕西男子暴打孩子”一事中,爆料微博重点突出了“连摔带扇耳光掐脖子”等情节,细节描述更容易激发网民对儿童的怜悯、对施暴人的愤怒。
2. 多话题讨论交织舆论场
在此类事件中,公众的讨论角度较为多元,往往涉及法律、道德、社会伦理、教育等多个层面。在上述两起舆情中,媒体观点较为中立,呼吁对整体社会秩序和规则的维护;法律专业人士侧重对“法律与道德的界限”等问题进行深入探讨;网民则更多从自身感受出发,评判事件当事人的行为,不同的舆论声音交织使得舆论场持续沸腾。
3. 警方处置结果难获认可
在上述两起舆情事件中,涉事警方一个是沉默不回应,另一个虽有回应但“顾左右而言他”,两种处置方式都较难获得公众的情感认同。在此类情法纠缠的事件中,公众不仅期待涉事公安机关能及时“出手”,更加希望“出手”之后能有好的警示效果。而事实是,此类事件本身虽然性质恶劣但社会危害程度较低,甚至在某种程度上属于道德规制的范畴,难以在法律层面内调整。因此,一旦警方处置与公众预期有背离,或者事件再有舆情曝出,就很难再令公众信服,也为警方舆情处置增加难度。
【舆情建议】
1. 感知公众诉求 及时响应舆论
在此类打儿童舆情事件中,虽然事件本身并不复杂,但因触动公众情感点而备受关注,也容易让涉事警方的举动成为关注焦点。因此,涉事警方的舆情处置不可过于被动,而是应及时感知公众的情感诉求,并予以响应。在女大学生踹女童一事中,从舆情爆发至今,都是媒体和当事人的各种说法,涉事警方一直未有正面回应,这种较为消极的处置方式对于平息纷扰的舆情并无益处。
2. 洞悉舆论焦点 做到精准回应
除了及时回应外,警方在处置上需要敏锐感知舆论的关注焦点所在,并针对这些焦点问题精准出击。例如,在陕西男子暴打孩子一事中,合阳公安的舆情回应虽然迅速,但通报中一句“非本地居民”却引发大量网民吐槽。因为对于公众而言,事件的具体情况要比“施暴人是哪里人”更受到关注。好在蒲城县公安局及时回应事件来龙去脉,逐步平息舆情。可见,舆情回应不仅要快,更要切中要害,达到“一击而中”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