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6月9日,广州展示千张在广东地区曾经流通过和使用过的各种粮、油、肉、蔬菜、肥皂、火柴、煤油等的“票证” 陈骥旻 摄 中新网广州6月9日电 (蔡敏婕 朱海靖)“侨汇商品供应证”“自行车外胎购买票”“临时购锅证”“布票”……广州越秀区档案局、广东省收藏家协会纸品专委会等9日展出千张“老火花”(火柴盒贴画)“老票证”,通过收藏品解读广州的特殊年代。
“票证”是指内地在商品供应极为匮乏的年代,国家为了保障供需平衡,对城乡居民的吃穿用等生活必需品,实行计划供应,按人口定量发行“粮票”“布票”等专用购买凭证。
当天,广州展示千张在广东地区曾经流通过和使用过的各种粮、油、肉、蔬菜、肥皂、火柴、煤油等的“票”“证”和佐证历史的经典“火花”,其中包括广东侨汇商品供应证、广东发行的第一批粮票等。

广州展示千张“票证”,吸引众多民众前去参观 陈骥旻 摄
71岁的广州市民梁先生看到眼前的“布票”,感到非常亲切,“以前都是凭票买布回家做衣服,每人每年只有约4.5米的布。布经常不够用,因此很多人穿的衣服都打有补丁。”
广州越秀区档案局称,1965年后,部分商品开始敞开供应,同时,到内地公干、留学、旅游、做生意的华人华侨越来越多,在这一时期,内地为了鼓励侨汇,按侨汇额度发给侨眷“外汇券”,专门用于在各大城市的涉外商业服务部门消费,凭券优待购买紧缺生活用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