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网福州6月12日讯(记者 李琳珊)6月11日,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福建)创新与发展论坛在北京举行。
本次研讨会的主题是“绿色发展、生态惠民”,由中国(福建)生态文明建设研究院主办、中智科学技术评价研究中心协办,以福建生态文明建设的改革实践为基础,凝聚共识、深化理论、交流经验。
2016年6月,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第二十五次会议审议通过《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福建)实施方案》(简称“《福建方案》”),同年8月,福建成为全国首个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
近一年来,福建生态文明建设和改革取得积极进展和明显成效,目前《福建方案》部署的38项改革任务中25项已落地实施。
其中,重点生态区位商品林赎买、全流域生态补偿、生态司法、绿色金融、河长制等举措取得明显成效,初步探索了出了改革实施路径和具体操作办法,形成了一批可复制、可推广的成功经验。
绿色发展、生态惠民,让老百姓享受更多实实在在的生态红利,通过改革试验不断增强群众获得感,是福建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重中之重的改革任务。
为破解生态保护和林农利益间的矛盾,让林农不砍树照样能致富,福建省在全国率先开展重点生态区位商品林赎买等改革试点。
重点生态区位内禁止采伐的商品林将通过赎买、租赁、置换、改造提升、入股、合作经营等多种改革方式调整为生态公益林,让原本待砍伐的商品林,变身为清新福建的“绿色不动产”。
开展试点以来,全省重点生态区位的商品林7.2万亩得到有效保护,节约了50万立方米采伐限额,既保住绿色森林,又保护林农的钱袋子。
与此同时,为破解“保了生态、饿了肚子”、“下游受益、上游牺牲”的尴尬,近年来,福建省建立森林、流域、重点生态区域等生态保护补偿机制,并形成长效的补偿资金投入制度,走在全国前列。
去年,全省投入补偿资金达35亿元,大部分补偿到流域上游欠发达地区和生态保护地区,让绿水青山的守护者有更多获得感。
近年来,福建省在发展经济的同时扎实推进生态试验区建设,改善老百姓的居住环境,打造美丽中国的“福建样板”。
为改变农村“垃圾靠风刮、污水靠蒸发”窘境,改善农村人居环境,仅2016年福建全省就投入21亿元推进农村生活污水垃圾治理,同比增长10%。
目前全省929个乡镇中,已有564个乡镇建成生活污水处理设施,682个乡镇建成垃圾转运系统,1382个村庄人居环境得到有效改善,村民幸福指数逐步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