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网漳州6月14日讯(记者 胡光华 通讯员
刘丹青)6月13日,受今年第2号台风苗柏影响,福建省启动了防暴雨III级应急响应。处于台风多发地区的福建,电网企业正积极做好防汛防台各项工作,国网漳州供电公司无人机研发团队的小伙伴们也正在完善现有的放线机、清障机等,以应对不时之需。
2016年超强台风“莫兰蒂”灾后抢修中,有一架喷火清障无人机大显身手,今年“五一”期间还登上了中央电视台新闻联播。它正是这支队伍的作品。
运用自主研发的喷火清障无人机进行清障(陈锜 摄)
现实难题催生梦想:自己“造”无人机
在漳州,有一个“国网福建省电力有限公司无人机工作室(检修基地)”。工作室里的数十台无人机,都是国网漳州供电公司无人机研发团队自主研发的。
这个团队,是由国网漳州供电公司无人机班组与班组外柔性成员组成的一支队伍。
漳州南部面海,中部、中东部及西北、西南部地处山区,原始热带雨林众多,输电线路运行环境恶劣。
若按传统巡检方式巡检,需要较多的人力,不仅危险而且效率不高。
在输电运检领域使用无人机,可以弥补人工巡线之不足。“从实践看,无人机巡线效率是人工的3-5倍,查找故障是人工的10倍。”老陈说。
老陈,是国网漳州供电公司运检部输电室副主管及科技项目负责人,也是研发团队队长,专门负责无人机的研发和运维。
“无人机原本是对工艺要求极高的航空体系。民用级别无人机,直到现在,体系都还不够严谨。”几年前,老陈研究分析了当时市面各类无人机,续航能力不足、飞行控制系统不完善等问题,使这些产品不适应于输电运检。
“并且,在后来消费级无人机市场进入‘红海’期后,市面上无人机很多细节用非常廉价的方案,导致应用中出现非常多的问题。每次出现问题后,要在整个系统查找到问题的根源,是一个庞大的工程,往往飞机坠机后再来找问题都于事无补。”老陈说。
“所以,只能自己去搞,按照严谨的航空工业要求,去制造适用于输电的工业无人机。”
为了用最少的资金办大事,为了将来可以更好地使用、维护,以便更好地开展输电线路巡检,更好地防灾减灾,他决定,自己“造飞机”。
2008年起,国家电网公司系统开始研发和使用大型无人机。国网福建省电力有限公司是国家电网公司无人机第一批试点单位,2008年开始无人机巡检科研项目研究。
当2012年6月,漳州供电公司率先开始研发小型、基于实用化、适用于输电的无人机时,目前国内市场上畅销的消费级无人机还没有问世。
操作无人机(林俐 摄)
“造”飞机,从何入手呢?
首先,构筑自己的理论知识体系。气象知识、空域知识、无人机构造知识,电子线路连接、飞行原理、遥控系统、无人机日常维护、民航无人机法规等等一系列课程,都是必修课。
与此同时,他们研究国际知名院校研发的消费级无人机,选用合适的原材料,选用合适的原理,进行组装,调试电路、焊接。甚至研发出更合适的重要组件,如电机等;制作一些用来“造”飞机的配件,如空气动力试验仪器等。
不论是配件,还是重要组件,老陈团队提供技术构想和试验,合作厂家“低成本”制造样品,双方实现技术共享。
接下来是实践试飞。经过无数次失败后,2013年10月28日傍晚6点左右,老陈团队自主研发的输电线路巡检用无人机,实现“飞巡”15分钟顶人工1小时,查看望远镜都看不清的线路“死角”。
2个月后,2013年底,国网漳州供电公司春节保供电应急演练中,老陈团队研发的小型无人机开展了“超视距”飞行——超出600米、肉眼看不见的飞行。飞行半径达3-6公里。
至此,自主研发宣告成功。更重要的是,他们构筑起了自己的知识体系,开启了自主创新的新征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