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07-09 星期三

平和土楼,醉美芦溪

来源:頔 编辑:范璇妮

叶林青:土楼家文化是根不能忘

厦门企业家欲盘活平和500座土楼经济

在平和有一座楼,叫绳武楼,是世界遗产福建土楼中最精致的楼。 绳武楼是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历经嘉庆至光绪五朝,终于建成,长达一百多年。楼中共有二十四个开间,处处可见石雕、木雕、泥塑、壁画等,富丽精工,精美绝伦。仅木雕就有六百四十六处,无一雷同,散见于屏风、壁橱、门窗、梯手上,既有人物花草、文字对联,又有飞禽走兽、诗画结合,动静相宜,被专家称为“木雕博物馆”。正因为如此,绳武楼赢得了全球文化遗产基金会的青睐,成为该基金会继云南丽江古城、山西平遥古城、佛光寺之后,在中国开发的第四个项目。

image.png

叶林青

出生地: 福建,漳州,平和

职务:福建绳武楼旅游投资有限公司董事长。2015年8月,因为绳武楼景区项目获“中国乡村旅游致富带头人 ”称号;第二届厦门市平和商会副会长;第十届平和县政协常委。

image.png

四川一对夫妻在积累了一定财富后隐居山中,打造了一个1200亩的鲜花山谷。中国人对乡土有一种特殊的情愫,特别是企业家,在拥有一定资本后会“回归”乡土。福建绳武楼旅游投资有限公司董事长叶林青,就是这类企业家。当他奋斗20多年积累了一定财富后,他选择回到出生地——平和绳武楼,一座距今已有180多年的圆土楼。

image.png

2001年,绳武楼被国务院评定为第五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不过,因为错过申请“世遗”,即使被专家誉为“木雕博物馆”,她并不像南靖土楼和永定土楼成为福建的热门景点。而是默默地沉寂在山村里,知之甚少。

2012年,叶林青做了一个决定:回归绳武楼,将祖辈花了58年建造而成的祖宅保护、开发起来,同时发展家乡的旅游经济,改善当地人的生活。

两代人建成绳武楼

家文化生根发芽

叶氏第十八代叶处候是道光年间的太学生,对于考取功名没有兴趣的他选择下南洋经商。经商有道的他在义兄的帮助下积攒了不少财富,之后带着财宝回到平和县芦溪镇焦路村筹建绳武楼。他将自己一路南下所见的奇花异草和《镜花缘》上的百种花草都雕刻在绳武楼的门窗、家具和护栏上。除了请来8名永定木匠,还前往泉州请来2名石雕师傅,雕刻绳武楼里的各种石碑。

image.png

绳武楼每个门扇和窗棂上的木雕都有不一样的花式

叶处候没来得及看到绳武楼竣工,他的大儿子贡珠接下最后的扫尾工作。绳武楼终于在1875年进行了安门仪式,作为太学士的他援引《诗经·大雅》中的“昭兹来许,绳其祖武”,写下“绳武楼”。经过石雕师傅精雕细琢后,180多年前的那块门碑石今天依然在绳武楼的大门顶上,警示着后人“踏着祖先的足迹继续前进,继承祖业”。

image.png

绳武楼的天井

而在叶氏族人和叶林青的记忆里,叶氏自第十九代人到现在,24户人家一直和睦相处,团结共济。

“绳武楼共有24个开间,一直住着24户人家。改革开放初期物资匮乏,家家户户都会自己养猪,隔段时间就有其中一户杀一头猪出来卖。每天清晨杀猪声一响,大家就知道今天有‘酸菜猪杂’吃了。”叶林青告诉《商汇》记者,猪肉贵重的部位都拿去卖钱,大家都是把猪血、大肠、三层肉等便宜货留下来,切一瓮芦溪特产的酸菜熬上一大锅,每家每户送上一大碗。直到现在,这道菜依然是他最想吃的家乡味。

image.png

这就是叶林青至今依然觉得最好吃的一道菜,

也是景区里水上餐厅的特色菜

“在绳武楼长大的人从小就懂得分享。”叶林青说,一直以来他们宗族无论哪家哪户,碰上红白事不用通知,宗亲都主动来帮忙。也正因为如此,即使18岁那年就离开绳武楼,早年就在厦门安家立业的他心里一直种着土楼情节,并随着年岁的增长逐渐发芽,促使他回到绳武楼传播、发扬绳武楼的“家文化”。

image.png

5年耗资6000万

探索“绳武楼+”模式

自2001年绳武楼成为“国保”后,平和县政府一直在思考如何开发她的旅游价值。不过,因为绳武楼里的住户不愿搬迁以及缺乏有效的商业运作,绳武楼一直“待字闺中”。

当叶林青提出投资经营绳武楼时,平和县政府和绳武楼里的住户的都看到了希望。作为在绳武楼里成长的地道芦溪人,叶林青的亲和力不言而喻。几十年来,叶林青走南闯北,白手起家拥有自己的多家公司,不仅积累了一定资金也有较为成熟的人脉关系。

image.png

叶老伯一直强调:这个一定要拍

绳武楼第二十八代叶老伯今年75岁,早已退休的他如今一有空闲就到绳武楼逛逛,当起免费的义务导游,为慕名而来的游客讲解绳武楼的故事。他笑着告诉《商汇》记者,叶氏族人都很赞叹叶林青的魄力和故土情怀,“绳武楼的运作只有‘三资’人才能运作起来。叶林青有资历、资本、资源,他最合适。”

不过,叶林青一开始也没想到,这个项目会让他花费这么多精力和财力。但是“既然做了,就要做好,一定要有识别度。”叶林青表示,绳武楼不是“看一下土楼”的景点,而是可看、可玩、可吃、可住、可体验的“绳武楼+”乡村旅游。自2013年拿下绳武楼景区的经营权后,他已耗资近6000万。

2013年,绳武楼四周还是密密麻麻的火材盒民房,平和县政府征迁10年都没谈妥。叶林青用半个月,花了近1000万征迁了60多间民房。花了近1000万对景区内延绵3公里的河道进行清淤,修筑堤道。

image.png

如今,绳武楼景区已形成以绳武楼为主,荷塘月色农庄、土楼旅馆、土楼酒坊工业旅游、水上农家乐、土楼咸菜工坊等芦溪景观众星拱月的乡村旅游模式。

2015年12月,平和荷塘月色农庄荣获福建省休闲农业示范点;2016年8月,平和县绳武楼景区被国家旅游局列为全国“景区带村”旅游扶贫示范项目等荣誉;负责绳武楼旅游开发的叶林青也获“中国乡村旅游致富带头人”称号。

image.png

在福庆楼醒来

当一天土楼人

土楼是福建的特色名片。平和县有土楼530多座,不过除极少部分土楼得到开发和修缮外,其它大部分由于年久失修,或无人居住面临坍塌的境遇。

民间资本的注入,不仅让土楼得到有效保护,更为当地百姓带来商机。叶林青介绍,去年“荷塘月色”项目单单暑假两个月,就带动十几万人次游客,镇区的酒店、旅馆都爆满,而当地老百姓养殖的土鸡土鸭以及芦溪有名的红酒、酸菜都成了畅销货。目前,他正在草拟一份政协提案,希望复制绳武楼景区的模式盘活平和500多座的土楼经济。

如今,绳武楼时常接待远道而来的旅游团。今年3月份,台湾旅游同业联盟数十人在绳武楼景区待了2天。回到台湾后,他们依然恋恋不舍,又打电话给叶林青:9月份柚子成熟后,我们一定要再去。

600年的大榕树

守候着叶氏家族数十代人

image.png

在绳武楼欣赏土楼精美的木雕,猜想着当年叶处候深埋的18瓮银元在天井的哪个位置;前往土楼酒坊体验芦溪红酒的酿造,或在土楼天井的八仙桌旁小憩,品酒;在土楼酸菜工坊学做芦溪酸菜;经过一棵600多年的大榕树,回到土楼宾馆福庆楼,感受土楼人的夜晚,那是怎样的一种静谧、祥和?

近日,一位艺术家到访绳武楼留下感叹:择一湾清溪,芦艾相依,堆一座土楼,守一棵树,从此哪也不走,无忧愁。(吴翠珊)


闽ICP备11004081号-2 邮箱:200822659@qq.com 广告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