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无人机镜头里,三明市海斯福化工的厂房从省道306线一侧延展,沿低洼地周边建设,整体布局上颇似希腊字母“η”。这片占地120多亩的区域,如今已建成产能超过5000吨的特种氟化学品生产装置,20多种含氟高端精细化学品在此间产出,产品涉及医药、农药、新材料及新能源等领域。到2016年,其工业产值达3.5亿元、营收3亿元、实现各项利税6200万元,这三项指标比增均在20%以上。
深耕氟化工产业链中下游的海斯福,以其研发的医药中间体六氟异丙基甲醚作为关键原料,可制出新型吸入式麻醉剂七氟烷——这种全新的工艺路线,打破了早前的国际专利技术垄断。10年“老店”海斯福,最初的创新之路和创业抱负由此发端,此后的技术革新、产业链延伸,至今仍未止步。

无人机拍摄的海斯福化工厂房全景。肖和勇 摄
合成工艺突破 叫板国际化工巨头
创新是建立一种新的“生产函数”,实现生产要素或生产条件的“新组合”。10年之后观察海斯福的创新之路,奥地利经济学家熊彼得的这番论断,在某种意义上说,真是切中了“要害”。
在2007年以前,第三代吸入式麻醉剂七氟烷在国内临床应用已有十年之久。海斯福化工副总经理吕涛说,国外药企垄断的专利,是通过医药中间体六氟异丙醇生产七氟烷的工艺路线。“因为这项专利垄断,国内药企无法直接生产七氟烷,进口七氟烷价格居高不下。”
除了六氟异丙醇,还有什么中间体能造出七氟烷?问题的症结,难住许多国内外专家。
海斯福落地三明市之后,研发团队在上海和明溪的实验室,就是通过各种化学中间体“新组合”,制备出吸入式麻醉剂七氟烷的关键原料——六氟异丙基甲醚。
含氟中间体“家族”中的六氟丙烯,被确定为工艺突破的原料。通过六氟丙烯,研发人员依次制备出全氟环氧丙烷、六氟丙酮三水化合物。让研发人员悲喜交集的是,六氟丙酮三水化合物的下一步反应工段,竟制出了六氟异丙醇——国外药企就是通过这种中间体制出七氟烷,并且垄断工艺路线专利。
“我们做出六氟异丙醇,很不容易。但一想到此路不通,又感觉很沮丧。”吕涛说,当时几十个研发人员昼夜奋战在实验室,做出这一中间体已经十分疲惫。实验室的设备昼夜“开车”,各种方案更是汗牛充栋,倒车显得颇为艰难。
好在,大家没有放弃。经过上百次实验,研究人员用六氟异丙醇制备出六氟异丙基甲醚。后续研究表明,将这种中间体氟化反应,再经过水洗、干燥、蒸馏等一系列提纯之后,可得到七氟烷。

六氟异丙基甲醚配套生产车间(受访企业供图)
新工艺路线获得成功
2009年,海斯福的研发团队经过一系列工艺中试、技术改进,六氟异丙基甲醚得以批量生产。这种制造七氟烷的新型医药中间体一上市,很快就打开国际市场,出口至美国、意大利、荷兰、德国、日本等国家。吕涛说,当时,掌握七氟烷生产原料都是国际化工巨头,如杜邦和大金。后起之秀海斯福面对强大竞争对手倍感“亚历山大”。生产七氟烷的中间体,一度被国外药企哄抬至每吨上百万元,海斯福生产的六氟异丙基甲醚每吨售价才三四十万元。
价格剪刀差、产品质量稳定,让海斯福在市场竞争中迅速站稳脚跟。近年来,受全球经济形势影响,国外一些七氟烷生产商亦自行生产中游产品,生产中间体材料的海斯福在此间获得更大商机。

六氟异丙基甲醚生产车间(受访企业供图)
“6·18”平台助力 技术创新唱主角
在“生产函数”当中,技术创新包含产品创新、工艺创新和管理创新,企业推动“技术革命”,更凸显主体地位和市场价值。
2012年,海斯福迎来第一次井喷式发展。吕涛举例说,这一年,海斯福与一家大客户签订300吨的合同,这是此前3年间产量的总和。同时,客户还对供货方式提出了新的要求。产能要增加、技术要革新、服务更不能落下,但摆在眼前更有1000多万元的资金缺口。
三明市当地发改部门牵线搭桥,海斯福的六氟异丙基甲醚合成项目通过中国·海峡项目成果交易会(简称“6·18”),获得多方支持。吕涛介绍,六氟异丙基甲醚合成项目对接成功后,项目立项、审批、供地、贷款、税收等方面,三明市、明溪县都给出一系列优惠政策。到2014年7月,年产600万吨的六氟异丙基甲醚生产线建成投用。如今,六氟异丙基甲醚已成为海斯福的“拳头”产品,其市场占有率在福建达100%,在国内达70%—80%,在海外占有20%的市场份额。
此间,海斯福还进一步建强研发团队及技术中心,每年都投入1000万元用于新产品研发。吕涛介绍,早在2010年,海斯福已被评为高新技术企业。这些年,海斯福成立公司技术中心、拥有两个开发实验室、三个工艺优化实验室、一个测试中心。海斯福的公司技术中心通过市级、省级企业技术中心评审,2013年被授予福建省氟化工企业工程中心。
在强大专业技术团队的支撑下,海斯福紧跟国际市场“脉动”,逐年推出一系列含氟高端化工产品。在海斯福的“产品树”上,单从六氟异丙基甲醚的合成工艺路线,4个反应工段产生的各种中间体,海斯福均已将其开发成新的产品推向市场。
吕涛举例说,海斯福利用全氟环氧丙烷生产过程中产生的废气,通过技术创新合成全氟甲基乙烯基醚,这即减少了环境污染,又变废为宝,实现了资源的循环利用。
2015年5月,通过重组并购,海斯福成为上市公司深圳新宙邦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的全资子公司。吕涛说,海斯福在企业的经营管理、产品及产业链的延伸及融资渠道的拓展上都得到有力的支持。“人才、资源及科研平台上都能进行共享,并在许多领域内实现优势互补。”
借助上市公司新宙邦的平台,海斯福从医药、农药、新材料领域,进一步将触角伸向电子化工、新能源领域。仅在2016年,这家企业就已开发出含氟润滑油、含氟阻燃剂和含氟表面活性剂等新产品。与此同时,海斯福正同步加快推进六氟异丁烯、全氟聚醚等6个产品产业化进程。
涉足新领域 树大更要叶丰
在“生产函数”当中,资源被认为是一个常量。当它被代入到不同的函数式时,其"得数"如果明显超过现有"得数",那创新就还有空间。
海斯福进军吸入式麻醉剂生产,被看成是“规定动作”。第三代吸入式麻醉剂七氟烷在国内外临床应用越来越广泛,其市场正以每年20%以上的速度快速增长。拥有六氟异丙基甲醚合成工艺全部所有权的海斯福,去年已引进下游医药企业福建海西联合药业有限公司到明溪县当地,注资8000万元。据介绍,海斯福生产的一部分六氟异丙基甲醚今后将供给海西药业生产七氟烷之用,以进一步提升氟化工产品的技术含量和附加值。
2015年,上市公司新宙邦并购海斯福,一度引发业界多种猜测。分析人士指,新宙邦是国内锂电池电解液的领先厂商,在当前动力电解液市场需求大幅增加的背景下,海斯福或计划进军含氟电解液领域。
眼下,一些猜想已得到证实。新领域、新产品,依然没有脱离海斯福的老本行“氟元素”。2016年,海斯福化工已经开始筹建“高端氟精细化学品项目(一期)”,目前可知这一项目总产能超过1万吨。这其中,多个产品主要用于新能源车、3C产品锂电池及电解液添加剂。据介绍,这一项目计划总投资2亿元,占地200亩,预计2018年建成投用,新项目全部达产后将新增产值10亿元,增加税收1亿元。
多年来,海斯福专注于高端含氟精细化学品研发、生产,不断延伸产业链。值得关注的是,10年间,在福建三明市当地,氟化工产业已渐成产业集群。公开报道显示,作为氟化工产业发展的原生材料——萤石矿资源在三明市当地探明储量达1415万吨,主要分布在清流、明溪等地。
近年来,三明市利用当地丰富的萤石资源,重点发展产业链下游精深加工企业,促进当地氟化工产业向系列化、集群化方向发展。据介绍,当地正以海斯福化工为龙头,积极发展氟医药及中间体,并带动其上下游产业链发展。而开发氟新材料和医药中间体,延伸氟精细化工产业链,已成为三明市氟化工中长期发展的方向和目标。

无人机拍摄到的海斯福化工办公大楼。肖和勇 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