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07-08 星期二

牵手院士借智登高 转化成果产业扬帆

来源:中国网海峡频道 编辑:范璇妮


20170617001_水印.jpg
20170617002_水印.jpg

图一

20170617003_水印.jpg

图二

20170617004_水印.jpg

图三

20170617005_水印.jpg

编者按:科技成果不转化就是“无花果”,知识产权不交易就是“不动产”。近年来,省科协充分发挥桥梁、纽带作用,联合省委组织部、省财政厅、省科技厅等部门,大力打造“院士专家八闽行”“院士专家工作站”“金桥工程”等一系列科技项目孵化、成果转化平台,筑好科技成果转化“最后一公里路”,促成大量先进的科技成果在福建生根发芽、落地转化,不断提升科技成果在我省的应用水平。今年“6·18”期间,我省又将新增23家“省级院士专家工作站”和8家“省级院士专家示范工作站”,为全省各地带来77个院士合作项目,本专栏特从中撷取部分院地“牵手”合作项目进行报道。

环保超薄注塑食品包装容具生产技术项目

从2008年6月1日至今,“限塑令”已施行了整整9年,一次性不可降解塑料购物袋、塑料餐具等依旧大量流入市场,若被随意丢弃或不经处理进行填埋,可能200年也无法降解,长期残留在土壤中,对环境危害极大,白色污染问题再度引起社会广泛关注。

中国工程院李德群院士与泉州梅洋塑胶五金制品有限公司联合,对“环保超薄注塑食品包装容具”的精密模具、成型工艺与流程开展技术攻关,生产一种具有环保、节能、卫生、可回收利用、生产过程无三废排放等特点的新型食品包装替代品,可广泛应用于食品包装、医疗器皿、家居用品、快餐、航空餐饮等行业。项目计划投资10.5亿元,对生产环境、设备、生产流程、质量控制及产品追溯进行设计,配置400台套超薄注塑成型机组,建成后年产超薄注塑食品包装容具15万吨,年产值20亿元。(见图1)

城市垃圾焚烧飞灰无害化、资源化处置技术项目

采用焚烧方式可以大量处理城市垃圾,且产生的热能可回收发电,因而焚烧成为目前城市垃圾处理的主要办法之一。但是,垃圾焚烧会释放出二噁英、酸性物质、重金属、烟尘等有害物质,严重威胁人体健康,焚烧产生的飞灰还会加重雾霾状况,使环保工程变得不环保。

中国工程院王静康院士与石狮鸿峰环保生物工程有限公司联合,围绕飞灰中无机盐的资源化回收、飞灰中重金属和二噁英等无害化处置、飞灰残渣资源化利用及制成建材等一系列关键技术,研究开发焚烧炉废渣热能回收、焚烧炉前水冷壁改造、新型焚烧炉排渣、烟气净化系统飞灰处理自动控制等系统。2020年后,中国每年因垃圾焚烧产生的飞灰预计达到600万吨,该项目将获取垃圾焚烧飞灰无害化处理、资源化利用的成套技术与装备,可有效破除制约垃圾焚烧发电产业可持续发展的瓶颈。

海洋防腐涂料技术项目

目前,国内第一座真正意义上的公铁两用跨海大桥——福平铁路平潭海峡公铁两用跨海大桥正在火热施工中。该桥的桥址处风大、浪高、水深、流急、潮汐明显,对钢结构防腐要求极高,急需能够满足复杂恶劣环境下既环保又长效耐久的新技术。

中国工程院侯保荣院士与福建宏贯路桥防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联合,立项开发“海洋浪花飞溅区防腐技术”。该项技术处于国内乃至国际先进水平,具有防腐表面处理简单、施工时间短、涂层柔软性良好、可带水带锈施工、防腐寿命长、无毒无污染等诸多特点,突破了海洋防腐的技术瓶颈。该技术的应用,可解决海上大桥钢结构基体除锈困难、形状不规则、表面难处理、涂层难以达到、无法带水作业等难题。据统计,全国桥梁及铁路、高铁所用防腐剂需求数量每年在30000吨以上,该技术产品可代替国外同类产品,减少对国外氟碳涂料的依赖,将创造可观的经济效益。    (见图2)

乙肝治愈技术项目

世界卫生组织的最新数据显示,全球约有3.25亿人感染慢性乙肝病毒,25%的患者会发展为肝硬化进而罹患肝癌,每年估计会造成65万例死亡。我国约有1.2亿乙肝病毒携带者,占全球携带者数量的1/3。目前采用的治疗方案不能完全清除慢性乙肝病人体内的病毒,且具有很多副作用。

中国工程院庄辉院士与福建广生堂药业股份有限公司联合,立项开发更加有效的新型抗乙肝药物,以期达到功能性治愈乙肝的目的。该项目最大的优势在于切中乙肝病毒复制生活史的要害环节,以最少的代价,覆盖最广泛的作用机制,有效阻断病毒的复制,抑制表面抗原,降低e抗原,破坏病毒组装,干扰cccDNA形成,恢复机体对乙肝病毒的免疫力。项目成功后,将获得乙肝表面抗原抑制剂、乙肝核心蛋白抑制剂两种新药,预计2026年可获批上市,惠及广大乙肝患者。(见图4)

流域环境生态治理技术项目

近年来,遇雨即涝,“城市里看海”的现象频发。今年第2号台风“苗柏”刚刚过境,我省遭遇了持续性强降雨袭击,导致部分城市发生积水内涝。为避免城市变成密不透气的“水泥板”,我省正以解决城市内涝、雨水收集利用、黑臭水体治理为突破口,大力推进海绵城市建设。

中国工程院王浩院士与厦门中联环股份有限公司联合,以海绵城市建设为主要课题,研究流域环境生态治理新技术,从“末端大集中治理”变为“源头区域分布治理”,跳出城市建设中“就水论水”的死胡同。通过大批分布式生态水处理系统的建设,将污水就近收集就近处理,实现污水的“零转输”;将污水处理站建在地下,实现与居民社区的“零距离”和对周边环境的“零污染”;将项目建设与公共绿地融合,实现污水处理的“零占地”;将污水处理再生回用、生态补水,实现城市污水“零排放”。(见图3)

药用植物脱毒快繁技术项目

植物药是世界医药市场的重要组成部分,预计到2020年,全球市场产值可达354亿美元。我国药用植物资源极为丰富,但受制于名贵中草药繁殖难、移栽成活率低、生长缓慢及农残与药残等瓶颈,植物药在世界市场所占份额要远低于欧盟、日本等发达国家。

中科院微生物所方荣祥院士与泉州市泉美生物科技有限公司联合,研发“药用植物脱毒繁育技术”,以解决不能或很难繁殖的植物快速繁殖问题及栽培苗苗质问题。该技术可使一个茎尖或一小块叶片一年增殖到1万-10万株,仅占用30-40㎡的空间,且不受季节等条件的限制。通过种苗快繁与培育研究,铁皮石斛、龙血树等名贵中草药种苗的移栽成活率提高了10%-50%、栽培产量提高了10%-20%、活性成分含量提高了2%-8%。项目总体技术达到国际领先水平,预计每年可为企业新增产值500万-1000万元,带动下游加工产业新增产值5亿-10亿元。


闽ICP备11004081号-2 邮箱:200822659@qq.com 广告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