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网福州6月18日讯(记者 李永贵)河道中沉底多年的污泥,经过脱水、干化、碳化等一系列的工艺,最终可演变成为有机肥,或可深度加工成碳化品。
6月18日,第十五届中国·海峡项目成果交易会(简称“6·18”)在福州海峡国际会展中心盛大开幕。在位于会展中心8号馆,由福建省科技厅主办的科技项目成果展区内,市民对该技术的应用与研发赞叹不已。
目前,该项技术被福建清道夫环保科技有限公司掌握着,说起该技术的研发,公司总经理刘建津自豪不已。“这还得感谢有‘6.18’这个平台,才让我们实现了目标”。
原来,早在10年前,刘建津的公司经营范围,还只是代理销售国外的一款污泥脱水、干化处置成套系统设备,属于垄断产品。一次偶然的机会,他的公司参加了“6·18”科技展团展览活动,时任科技厅领导看了他代理的产品后,鼓励刘建津引进技术,开展研发,生产同类产品,打断国外技术垄断。
十年过去了,刘建津转型成功。从销售商华丽转变为生产商,研发生产出国外同类产品,技术先进,价格更低,更具竞争力。
如今,在福州红庙岭垃圾填埋场,刘建津成功中标一个污泥脱水、干化处理项目。在这里,刘建津和他的团队建立了一个渗沥液池污泥干化处置厂。
据了解,目前国内污泥的处置成本比较高,设备投资大,国内小型污水处理厂基本上没有配备污泥脱水深度处置设备,而是通过简单的加入石灰、和三氯化铁等化学物料,经板框压滤机压滤到60%左右的含水率,而后把这些污泥运输到垃圾填埋场填埋,运行成本高不说,对环境还可能造成污染隐患。刘建津这套系统,解决的就是污泥处理的难题。
“污泥变成肥料了”。刘建津说,通过技术研发,发现经过处理的污泥还有热值,还有有机质含量,还可以作为有机土,真正实现“变废为宝”循环再利用,为美丽城市建设奉献力量。
刘建津说,这整套废气循环破碎干燥设备是完全密封式的,整个运行过程也是由电脑系统全自动控制。污泥在处理的过程中,不会给环境带来二次污染。
“在处理污泥高温化过程中已经会产生很多臭气,臭气我们通过特殊管道给它送到我们这个系统,这个系统就是臭气处理装置,这个系统里面它不单单处理臭气还提供热源,就是跟整个系统提供热源,我们热源自己提供,尾气还要能够处理到达标排放。”刘建津说。
今年科技厅展馆,以“平台建设是基础,机制活力是关键,成果应用是目的”为主题,展示一批福建省自主创新先进技术成果。
刘建津项目,只是“6·18”科技展团众多科技成果转移转化成功案例之一。展区共展示推介高新技术项目成果50项,重点展示福厦泉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建设、省科技重大专项成果、中科院STS计划项目成果等落地转化的优秀项目成果等,宣传福建省建设创新型省份、福厦泉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和促进科技成果转化的政策与措施,同时对福建省开展技术转移的相关服务平台进行介绍与推介,包括国家技术转移海峡中心、海峡技术转移公共服务平台等。
同期,福建省科技厅还将举办上海-福建技术转移圆桌会议、20场优秀项目推介路演,涵盖电子信息、新材料、节能环保等多个领域。
另外,19日上午还将在科技展区内举办国家技术转移海峡中心分中心授牌仪式和海峡技术转移公共服务平台、海峡科技大市场上线仪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