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07-11 星期五

海峡论坛·第八届海峡两岸生物多样性 与森林保护文化研讨会在福建德化召开

来源:中国网海峡频道 编辑:范璇妮

image.png

中国网泉州6月19日讯(记者 周晓磊) 6月18—21日,作为“第九届海峡论坛·2017年海峡科技专家论坛”系列活动之一的第八届海峡两岸生物多样性与森林保护文化研讨会在福建省德化县举行。此次研讨会的主题为“生物多样性与义工宣教机制创新”,旨在交流环境教育的实践经验和理论研究成果,深入探讨环境教育创新方式、创新机制,以适应和推动全社会更加自觉和广泛地参与生态环境的保护。来自海峡两岸近120名院校(机构)的专家学者、相关社团组织和部分企业代表,以及国家、省、市、县有关领导,海峡两岸媒体记者出席了研讨会。

研讨会上,福建省观鸟协会会长杨金作了《生物多样性志愿者服务体系分享——以福建省观鸟协会为例》的主旨报告。福建省观鸟协会集合许多鸟类、昆虫、植物、原生鱼等各界自然爱好者,许多生物多样性研究、保育以及宣教项目,大多由志愿者完成。从福建省观鸟协会的发展历程,在生物多样性,特别是宣教志愿者的成长方面,从学习、招募、培训、分工、活动策划、志愿者需求与福利、自我造血等各个方面形成较为规范的体系作了专题的报告。台湾杉林溪自然教育中心馆长江华章博士作了题为《志工招募培训与管理》的主旨报告,就杉林溪森林生态度假园区依据《台湾志愿服务法》严格进行志工招募与管理,分步实施进阶课程与体验教育的活动带领,在志工宣教机制方面做了大量有益的实践探索和经验进行了综合报告。

两岸生物多样性与森林保护文化研究领域专家就生物多样性保护与自然宣教的协同发展机制,弘扬生态文明,推动海峡两岸生物多样性与森林保护文化的科研、交流与合作进行深入研讨。来自台湾的中华生态信息暨环境教育协会理事长(兼中心执行长)汪静明教授就《台湾环境教育参与者角色及推广实务》,台湾大学生物资源暨农学院实验林管理处育乐组组长林丽贞就《台大实验林志工制度之现状》,台北市野鸟学会代理副总干事暨研究保育组长蒋功国就《志愿性服务者在非政府组织中所扮演之角色——以台北鸟会为例》等11名专家进行热烈交流。大陆方面的北京林业大学林学院教授、生态学学科带头人李俊清就《生物多样性与森林文化》,厦门大学环境与生态学院教授李振基就《绿色营的自然教育与全国自然教育的发展》,福州植物园副主任、教授级高工连巧霞就《福州植物园自然教育体系的构建研究》,福建农林大学福州品鉴旅游规划设计有限公司柯山就《生态背景下的森林自然教育与环境创设途径初探》等十余位与会代表围绕会议主题分别作了不同议题的交流。

研讨会期间,福建戴云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与福建师范大学闽江学者陈岳民教授、三明市农科院与台湾农友种苗公司签订2份合作协议书。自2017年6月起,福建戴云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福建师范大学闽江学者陈岳民教授建立科研合作关系,首期双方合作期限为5年,双方将以戴云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为基础,以中亚热带原生性常绿阔叶林、黄山松林为主要研究对象,协调建立“模拟氮沉降控制实验”、“森林演替研究”、“模拟降水减少控制实验”等分阶段、分步骤联合开展系列研究,以揭示其结构、功能、过程及其对区域气候变化的响应与适应。三明市农科院与台湾农友种苗公司就共同研究开发新品种台湾木瓜建立合作关系。

与会专家学者实地参观九仙山环境教育基地与江山美人茶庄园等德化生态文化志愿者服务现场,让他们亲身感受我县生态环境保护的卓著成效,以及社会义工参与生态文化传播与弘扬的风采。研讨会期间还专门组织台湾代表考察中国十佳森林文化小镇·聚龙小镇(惠安)和海峡两岸交流基地·五店市传统街区(晋江),让台湾客人深切感受大陆的发展成就。

戴云山脉是海峡西岸的第一道山脉,东北西南走向,与武夷山脉、台湾山脉呈“三山并行”。整个山脉长300余公里,最宽处达100多公里。戴云山脉与台湾山脉隔岸相望、遥相呼应,在生态系统、植被类型、动植物区系特征、动植物种类和群落分布等许多方面,有着较高的一致性,孕育和保存了丰富的生态系统和野生动植物资源,是研究海峡两岸生态资源、生态环境、生态系统的一把金钥匙。

基于这样得天独厚的自然地理优势和闽台绿色血源,在两岸专家、学者以及各界人士共同努力下,海峡两岸有关方面于2009年共同发起创建“海峡两岸生物多样性与森林保护文化研讨会”平台,从2011年开始纳入《海峡论坛》,作为“海峡科技专家论坛”系列活动之一,经过八年来的真诚合作、求实创新、持续推动,研讨会已经成为集两岸生物多样性保护与森林保护文化学术交流、科研合作于一体的重要载体和平台,成为一个响亮的品牌,获得两岸大学院校、科研机构、民间组织的普遍欢迎、广泛参与和深度合作。

近年来,德化县在义工宣教机制方面进行积极探索和实践,许多社团组织因应各自的职责职能建立起许多不同类型和功能的社会义工组织。成立于2013年的生态文化志愿者服务队,历经5年,从志愿者的招募、运作机制的建立、服务业绩的评价等方面已经建立起比较完善的体系。一是面向社会公开招募,设定一定的年龄、身体、品行条件公开报名征集,经过专门的培训辅导,以及服务能力和表现的确认吸收成为正式队员。到目前,生态文化志愿者(义工)已发展到80多人。二是依据会员“自我建立、自主管理”的原则,在戴云山保护区管理局的辅导下,制定《章程》,设立队长和组长等组织框架,持续开展宣传策划、导览讲解、社会公益等工作,成效显著,赢得社会各界充分肯定。三是建立以年为单位累计服务时间、以随机测评和定项评价结合服务能力和服务效果,以年度综合评定晋升“星级”(三星至十星)为形式,建立动态管理、兑付奖励和持续运作的管理机制。

本届研讨会由德化县人民政府、中国野生动物保护协会、中国科学院城市环境研究所(厦门)、福建省科学技术协会、福建农林大学、福建省林学会、福建省野生动植物保护协会、福州国家森林公园、中共泉州市委人才办、泉州市林业局、泉州市科学技术协会、三明市农业科学研究院、台湾大学生物资源暨农学院、中华自然生态保育协会、中华生态资讯暨环境教育协会、台湾水土保持技术协会、台北市野鸟学会、台北市生物产业协会等单位联合主办,福建戴云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福建省林学会、福建省台湾农业研究中心、福建农林大学海峡自然保护区研究中心、德化县林业局、德化县科学技术协会、台湾大学实验林管理处等单位共同承办,通过精心谋划设计、优化整合精简规范活动,倡导节俭办会,保持了台海交流规模和实效的不断提升,持续推进闽台交流合作,促进闽台乃至海峡两岸经济、文化、社会更深融合,更好地服务两岸关系和平发展。


闽ICP备11004081号-2 邮箱:200822659@qq.com 广告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