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07-11 星期五

林盟翔: 铭传大学搭建两岸法学沟通桥梁

来源:中国网海峡频道 编辑:范璇妮

image.png

铭传大学法律学院财金法律学系博导、两岸法制研究中心助理教授林盟翔接受中国网专访



中国网福州6月19日讯 (记者 刘翠芬 叶性辉) 6月19日,第十五届中国·海峡项目成果交易会、2017海峡两岸互联网金融大会暨法治金融峰会期间,铭传大学法律学院财金法律学系博导、两岸法制研究中心助理教授林盟翔做客中国网高端访谈间,接受专访。

中国网:台湾和福建地缘相近、血缘相亲、文缘相承、商缘相连、法缘相循,两岸同根,“五缘”流长。在您看来,两岸法制体系有哪些相近之处?又有哪些不同之处?

林盟翔:两岸法制体系虽属大陆法系,但本质上存有差异,以本次会议之「互联网金融」主题举出其中三点说明。第一个是法制环境不同,比如说在旅游的时候,你会觉得有人说怎么发现在台湾是要换纸钞,可是在大陆已经非常习惯的一只手机就行遍天下,只怕没电。那是因为在台湾金融机构覆盖率很高,以及便利商店结合金融机构之自动柜员机(ATM),人民走几步路就可以到便利商店或金融机构进行提款,以及储蓄之习惯,使得人民需要使用金钱时再去提出使用,形成传统性之支付习性。相反地,大陆因幅员辽阔金融机构与ATM距离人民更远,若非仰赖替代性金融与支付工具之蓬勃发展,将无法降低支付与金融活动之成本,更无法达成微型金融与普惠金融之政策与规划。而两岸近年来倡议之微型金融与普惠金融、互联网与金融科技(FinTech)之发展,也带动金融业与非金融业版图重新整合,也重新给予人民开始思索传统支付之优劣、新型支付之接受与创新、以及互联网金融之改变与生活之关连,这些都是两岸文化上存在之差异,而互联网金融与金融科技可使人民生活更为便利,相互借鉴携手合作,必须要先从文化差异开始理解起,才能永续发展。

第二个是法制发展原因不同。例如我本次主旨演讲内容有提到「监管沙盒」。一定会有人问与「试点」有合不同?监管沙盒系对于现行金融法律限制的一种实验性突破机制,亦即现行法律规定之传统金融机构与业务,无法由非金融机构经营,但若持续给予限制,则人民公平接近使用金融机构之机会将荡然无存,普惠金融之目标无法实践。英国等国提倡监管沙盒之用意,在于让非金融机构与人民自发性、主动性利用金融科技创造出的破坏式创新活动,在符合具备创新性等要件下,筛选适格性金融消费者进入沙盒进行测试,之后再依据实验结果,决定该申请者被否准、或准许辅导申请为金融业、或是由该非金融业经营但涉及到法规修正的则同时必须进行修正等后续阶段机制。必须强调的是,在监管沙盒之实验期间,对于金融消费者之保护,以及监管措施都是非常严格的,并非宽松。而试点则来自于政府之主导与规划,且目标明确必须要成功,之后复制到其他地域继续实践,与由人民主动发起之原因,具有根本性之不同。于大陆,从试点开始多方纳入人民密切需求,到借鉴英国等国与台湾为监管沙盒制定之「金融科技试验创新条例」内容与实质精神,发展出属于大陆特色之监管沙盒制度,更能够引领民间金融科技之大步迈进。两岸共同携手创造融合中华文化之金融科技与监管沙盒实验室,也必须在异中求同,同中求异之彼此相互理解法制发展原因之不同,始能达成。最后一个则是在法制文化之不同,以两岸共享单车之发展为例。在台湾,如果有到过台湾的大陆朋友,例如在台北,都知道可以去借YouBike骑乘,成为城市旅游或短途通行之最佳交通工具,而这个单车借还都有特定的地点,属于「到站借还」制度。而在大陆公共自行车,则多半属于「随处借还」制度,亦即透过扫瞄就可以随处借用随处归还,然而我们也走遍了非常多的地区,有时也发现,民众今天任意放置,若刚好有下一个人要使用,该使用者就会非常方便,这一点是无可否认的。然而,若使用者并未考虑到其他非使用者之安全,或者任意放置自行车,则违规、占用车道、民众往来交通受到妨碍、行人道停满自行车辆而影响通行等弊端不断发生,监理成本也随之升高。相对于台湾,固定点使用虽然会造成使用者不便,但同时也保护与尊重其他非使用者之通行等权利,将来开放「随处借还」机制之自行车,则人民已经养成良好之使用观念,也不致于会产生随处放置妨碍他人权利之情事,也因此在法制文化之养成、阶段与方式,两岸还是有些不同之处,但法律之基本精神依旧要确实贯彻,故法制教育非常重要。

中国网:法学交流在推动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法治保障中发挥了很大的作用。那么两岸法制研究中心怎样推动两岸法律界交流合作?

林盟翔:研究中心是铭传法律学院下的设立组织,目的在因应各界对特定法律关系之需求,以及培养学生开拓研究领域、跨领域能力之重要措施。我院共有劳动法研究中心、证券暨金融法研究中心以及两岸法制研究中心,近年来台湾各企业进行整并、经营所产生之劳动问题,以及两岸于金融MOU签订后,企业与金融业务积极开展,于互联网制度(互连网+、Fintech)之快速发展下,相关法制研究能量之汇集,更形重要,因此在院及校的指示下,合并成为「企业暨金融法制研究中心」,以汇集研究能量,积极响应对两岸各界对于企业与金融法制知识之殷切需求,并营造优良且充实之研究动能与环境,积极为两岸、国际及有需求之对象从事服务与提供建议,提供产官学积极交流之平台。研究中心实行下列之方式推动两岸法律界交流:

(1)政府研究案之委托:以普惠金融、微型金融为例,长年受到来自金融监管机关之委托研究,例如受到原住民族委员会之委托,提出原住民族微型金融发展之相关政策建议书、以及为了建置原住民族金库草案等。

(2) 代表出席政府相关法规草案之讨论与建议:本院教师均有出席台湾信托法修正、资产证券化、促进民间参与公共建设(ppp)等草案修正相关会议,提供研究成果与意见,进行贡献与服务社会。

(3)定期参与、举办两岸金融议题研讨会与学校互访:参与由大陆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人民大学、上海交通大学、上海财经大学、西南政法大学、西北政法大学、河南大学等两岸高校分别就房地产、信托、公司商事法、金融法等议题积极研商。而我院也与西南政法大学、上海财经大学合办金融法制论坛、两岸信托法制论坛等方式,以及与我校与我院之缔结合作之大陆高校等高校,定期交流、访学、科研与移地教学。

(4)产学合作之签订与寻求:希望两岸的实务专家,能透透过与我校及我院之产学合作,实务与学术结合,彼此相互理解,使研究能量提升、聚焦及开拓。

(5)解决实务问题:我院教师时常被邀请至政府单位讲授相关课程,受到政府单位、实务企业委托解决争议问题,以及协助企业诊断。

(5)促进并提升学生研究意愿:法制之成功,必须要从扎根做起,我院也积极从事台湾、两岸、国际学子之教育发展,遵循我校包创办人人之儿女、己之儿女爱护学生之创校理念,以及卓越化、专业化、国际化之「一念三化」铭传宗旨教育学生,为厚植未来法制社会、依法而治之发展,不可或缺。铭传大学是台湾陆生、外籍生最多的学校之一,大家与台湾学生相处融洽,相互认识,使得学生在两岸与国际间之交流上,受到高度之信任。针对两岸学子法制教育,不论是台湾学子想要到大陆,或者是大陆的学子希望到台湾这边来,都欢迎到我们铭传大学,我所属的法律学院、财金法律学系以及法制中心,以及所有铭传大学的所有师生,均竭诚欢迎,也一定会带给各位满满之收获与知识眼界的开展。

中国网:共同商讨两岸民众交往合作中的法律问题,对双方克服分歧、积累共识、促进两岸关系和平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您认为两岸民众交往合作中存在哪些焦点法律问题?该如何有效保护两岸民众的合法权益?

林盟翔:这个问题我分两个部分回答。在互联网部分,呼应我今天主旨演讲内容,首先在普惠金融与微型金融方面,去中心化与数字货币将来之发展,系属重要。其次,共享经济方面,利用、搜集、分析大数据为互联网金融非常重要之核心,但对于隐私权保护之法制,必须同时建立。台湾有关个人资料保护法之立法内容,值得大陆借鉴。再者,破坏性创新方面,台湾已经藉由「消费者保护法」与「金融消费者保护法」分别保护消费者与金融消费者之权利,可以提供大陆进行讨论与后续立法参考,毕竟大陆「消费者权益保护法」之内涵无法涵摄到金融消费者保护之实质内涵。第四,在组织方面,台湾提出社会企业之相关草案响应并实践CSR、SRI等社会责任理论,新创事业、金融创新事业应以此为目标,但衍生日后相关社会企业治理,为日后重要问题,大陆应积极以台湾法规为基础开展社会企业之研究。第五,未来两岸之监管沙盒制度立法通过后,金融法规与非金融法规之全面盘点与调整,则必须要特别关注与实践。最后,监管者从有责监管到互联网发展下可能会纳入促进竞争与竞争利益之调和,因此如何保持动态监管机制,平衡金融业务经营者与金融消费者之权益,为监管者必须深思与研究之重大议题。

另外就非互联网之其他重要议题方面,我认为在信托、家族办公室、智能投顾、理财机器人、文化艺术、老人等议题,为焦点法律议题。尤其是两岸即将迈入老年化社会,如何结合信托与其他法制,为老人赡养、长照、居家养老等计划与法律规范,使得老人充分得到照料,年轻人压力负担适度减轻,保持社会仍有竞争力。而更重要的是文化,两岸文化源于一家,文物、古文明、古迹、艺术等妥善保存与流传,为人类历史能够渊远流传之非常关键因素。在台湾透过信托制度积极从事古迹修复、古物维护,古文名研究与流传、艺术积极创造等文化传承工作,而大陆更是流传更久之文化与文明,两岸应携手将优质中华文化保存流传,亦为吾辈法律人应肩负之使命。

非常感谢主办方举办如此有意义的会议与访谈,透过产官学之积极参与、相互对话,相互研究获得重要的正确认知,以此为基础上开展两岸新议题合作契机。而我亦会积极以教育者身分教育下一代,并为企业提供正确与相互合作之重要理论与实务建议。若有任何两岸法律议题,请透过中国网与我联系,一起努力研究破困难,创造更适宜之法制环境。


闽ICP备11004081号-2 邮箱:200822659@qq.com 广告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