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18日下午,“杨梅红了”微店店主小陈邮寄出了2017年最后一框杨梅。她告诉笔者,今年的杨梅已全部采摘完毕,收入较去年增加了超50%,除了接待周边的自助采摘游客外,还向北京、四川、上海、湖北等省市邮寄了近600斤杨梅。向如此多外地城市邮寄杨梅,在以前是不可思议的事。她说,这一切都得益于今年杨梅节强大的宣传和电商渠道的开辟。
开发区人气旺 种植户收入高
近日,漳州港热闹的杨梅采摘季在淅沥淅沥的雨声中谢幕。据了解,今年种植户的收入都比之前增加了不少,而以自助采摘尤为火爆:龙湖生态谷杨梅园接待采摘游客近万人,收入近30万元;欢乐杨梅园接待7007人次,收入达20万元以上,游客人次和收入较去年翻番;庆辉生态杨梅园接待采摘游客约5000人次,自助采摘收入约15万元。
今年文旅局创新了与种植户合作方式,并在品牌建设、销售模式方面都做了新的尝试,在为种植户带来更多经济效益的同时,也为开发区带来了可观的人气。杨梅节活动期间,开发区客流量达90.97万人次,同比去年增长25.22%;游客接待量达17.09万人次,同比增长27.10%;团队游客5522人次,增长38.53%。特别是端午小长假,来区游客数量达到顶峰,厦漳大桥收费站入口车流量达43201辆,招银港收费站和港尾收费站出口车流量达42611次,区内各景点都出现了不同程度的车辆拥堵情况。
“漳州港杨梅”登上央视
为向全国推广“漳州港杨梅”品牌,宣传部(文旅局)特邀央视二套《消费主张》栏目来区拍摄制作,节目于6月6日在央视二套黄金时段播出。近30分钟的精彩节目播出后,让全国的“吃货”都知道了漳州港杨梅。宣传部(文旅局)趁热打铁,在半个月内让漳州港杨梅四次上了央视:一次亮相四套《中国新闻》,两次亮相二套《消费主张》,一次亮相二套《第一时间》,央视网、优酷网等大型视频网站也同步直播。央视的宣传报道是2017年“多彩漳州港”旅游品牌推广的重要助力。
除央视的宣传外,在本届杨梅节中,宣传部(文旅局)也加大新媒体营销推广的力度,整合自有微信、微博平台,启用了微信精准广告,针对青年、亲子自驾群体进行精准投放,取得了良好效果。“多彩漳州港”微信公众号每期都会图文并貌推介一个杨梅园,带来了直观的效果。
值得一提的是,今年文旅局对杨梅节视觉系统进行了统一设计,设立统一的道路指引系统、杨梅巴士指引系统、农庄指引系统,让游客能在较短的时间内识别漳州港杨梅品牌。同时,通过顺丰包裹贴纸和免费提供给合作杨梅户的杨梅筐贴纸,与企业、杨梅户形成共同打造的合力,为杨梅节的宣传推广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自助采摘+电商 开启休闲农业新模式
往年,杨梅户以批发收购等传统销售方式为主,前期需承担大量人力成本,收购价格受市场影响大,种植风险较高,随着人工成本不断提高,很多杨梅户难以承担用工成本,只能让杨梅果烂在树上。
今年文旅局鼓励种植户尝试游客自助采摘的销售方式,同时借用宣传渠道优势,为杨梅园引来采摘游客。不仅大量节约了用工成本,提高销售收入,也为游客提供了更生态、更有趣的旅游体验。端午期间,多个杨梅园游客“爆棚”,以致短短几天就出现了无成熟杨梅可采的情况。
为加快推广电商销售模式,本次杨梅节策划初期,文旅局积极与冷链物流机构合作,一方面寻找统一的冷库,一方面与顺丰合作,节省快递成本,为种植户打通电商渠道提供便利。据顺丰方面反馈,今年我区杨梅快递发送量较去年增加233%。
服务游客 免费巴士直达杨梅园
去年底虎甲山路、店观路等道路的竣工,极大地改善了山地交通,为沿线的杨梅采摘和运输带来了极大的便利。为服务来区游客,文旅局创新思路,与安达公司合作,在杨梅节期间开设了免费杨梅巴士专线。
在杨梅节期间的每周末,杨梅专线把游客从漳州港客运站带到虎甲山路、店观路沿线的杨梅园,不仅为游客前往采摘带来了便利,也让游客在第一时间领略到漳州开发区沿线优美的山海景观。(常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