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07-08 星期二

作为一家从农信社改制而来扎根泉州的银行,它是如何顺势转型、创新固本的?

来源:中国网海峡频道 编辑:范璇妮

“作为一家从农信社改制而来的扎根泉州的银行,服务‘三农’、服务‘小微’、服务民生是‘立行之本’,经济新常态下各产业提出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需求就是所处之势,因此,只有顺势而为,才能固本培元,实现转型升级。”近日,泉州农商银行党委书记、董事长林向前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

“作为一家从农信社改制而来的扎根泉州的银行,服务‘三农’、服务‘小微’、服务民生是‘立行之本’,经济新常态下各产业提出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需求就是所处之势,因此,只有顺势而为,才能固本培元,实现转型升级。”近日,泉州农商银行党委书记、董事长林向前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

近年来,在泉州培育经济增长新动能、助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形势下,泉州农商银行充分发挥“一级法人银行”的优势,紧紧扣住“服务‘三农’,助力‘小微’,造福民生”的战略定位,针对这些领域客户的金融需求特点,精准创新系列产品服务,在实现自身经营模式由传统存贷款向综合金融转变、发展理念由规模速度型向质量效益型转变、盈利方式由单一化向多元化转变的同时,也在助推泉州实现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历程中烙下“印记”。

截至2017年3月底,泉州农商银行各项存款138.56亿元,各项贷款106.70亿元,下辖52个支行(含营业部),在省内主发起设立11家村镇银行,在上海发起设立1家村镇银行,业务保持平稳发展。

服务“三农”

转变传统观念 培育“现代农民”

2017年“中央一号文件”明确指出,要在优化产品产业结构、推行绿色生产方式、强化科技创新驱动、补齐农业农村短板等方面深入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林向前董事长认为,要实现各方面的良性循环发展,最根本的改变还在于“人”,即培育具有能够适应经济新形势、认清农业发展新方向、掌握农业新技能新设备等具备创新能力、创造性生产的“现代农民”。只有如此,才能真正补齐农村短板。

为此,从去年年初开始,泉州农商银行便联合泉州市总工会等部门出台扶持农民工创业系列方案,对能反映本地经济特色、立足本地产业特点、符合农民工创业能力技能和资金情况的“小微”项目,泉州农商银行提供2亿元资金用于农民工专项授信,优先用于100个农民工创业扶助项目。

据了解,优先项目包括:符合城乡发展实际的 “互联网+”新兴服务业,如休闲农业、林下经济、乡村旅游、农村服务业、传统工艺品和绿色农产品等特色产品的挖掘;还有结合农业发展特点的项目,如创办具有本地特色的农业产业化企业、农民合作社、家庭农场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

林向前董事长表示,通过引导接受过现代教育的年轻农民工回乡创业,并通过项目资金的方向性引导,将他们引向现代农业方向,不仅有利于推进农业由单一生产向休闲观光、农事体验、文化传承、康体健身等多功能拓展,加快产业融合,而且为驻守农村的传统农民起到示范引领作用。

截至目前,泉州农商银行已对接89个农民工创业项目,提供手机银行、短信银行、网上银行等各类金融产品69项。在资金扶持的同时,还组织千名以上创业农民参加创业培训,带动了不少传统农民就业和创业。

在专项扶持外,针对有效抵押物不足、担保欠缺等创业农民融资特点,泉州农商银行一直想方设法进行创新。

对于符合现代农业发展方向的农民创业项目,泉州农商银行创新发放全省首笔设施农业补贴资金质押贷款、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抵押贷款、木质渔船抵押贷款、大学生创业贷款,创新推出“农商行+专业合作社+社员联保”的贷款模式,探索专利权、商标权、股权、应收账款、动产质押等融资新模式。

在政府出台抵押登记管理的基础上,泉州农商银行加快盘活集体建设用地使用权及房产的可融资性,创新农村宅基地、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集体建设用地使用权及房产抵押融资模式,加大信贷投放力度,不断满足传统农民向“现代农民”转型中所提出的金融需求。

服务“小微”

优化信贷结构 培育“新兴企业”

泉州是国内制造业中心之一,纺织服装、运动鞋、石材产量分别占全国的10%、40%和50%,制造业占比大,而且以小微企业居多。在当前经济新形势下,小微企业的转型或升级将是泉州经济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

“助推小微企业成功转型升级,是近阶段泉州农商银行‘服务小微’的核心主题。”林向前董事长认为,“在此方面要取得成绩,必须紧紧围绕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五大任务展开。”

针对去产能和去杠杆,2017年以来,泉州农商银行对传统过剩产业授信企业制定逐步退出计划,并结合该行“分期贷”等产品逐步压减退出,逐步盘活存量信贷资金用于支持新兴产业;与此同时,对产品有竞争力的传统企业或龙头企业给予继续支持,对于续贷业务严格实行限时办结制。

针对降低企业融资成本,泉州农商银行进一步优化和创新信贷产品,优化“无还本续贷”产品,推出“易续贷2.0”产品,将“无还本续贷”优惠政策运用由原来的小微企业扩大至中型企业、个体经营户及小微企业主等个体经营户;创新推出“房好贷”,免去企业房产抵押的评估;推广“活利贷”产品,进一步降低客户融资成本;推行“分期贷”减轻企业还款压力。2016年以来,泉州农商银行在降低小微融资成本方面逐步显效,以“无还本续贷”为例,截至2017年3月底,该行已累计办理“无还本续贷”627笔,累放金额25.10亿元,预计累计可为客户节约资金成本约987万元。

针对补齐短板培育经济增长新动能,泉州农商银行因地制宜,根据泉州发展智能制造、“数控一代”、节能环保、科技创新等产业要求,与泉州市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联合推广“数控易贷”,安排5亿元专项信贷资金,根据设备生产企业和购买设备企业的申请,向买方企业发放贷款,用于满足买方企业采购生产设备等资金需求。对于符合要求的企业,贷款额度最高可达1000万元,贷款期限最长可达5年。截至2017年3月底,泉州农商银行“数控易贷”业务已授信金额7043万元,如黑金刚(福建)自动化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在该行“数控易贷”的支持下,已于2017年4月成功挂牌新三板。

为进一步有效支持实体经济发展,2016年以来,泉州农商银行通过“政府搭台、银企唱戏”的方式,加快业务产品的研发与创新,先后推出了“双创•普惠卡”“青创卡”“易续贷2.0”“简易贷”“房好贷”e平台等业务产品,在助推泉州产业经济转型升级中作出应有的贡献。

服务民生

创新“金融+”模式 打造“普惠金融生态圈”

“对于一家从泉州土壤里生根发芽的本土银行,泉州农商银行要茁壮成长,开枝散叶,必须扎根本土、融入本土、深耕本土、服务本土。”林向前董事长激动地说。

今年初获悉“古泉州(刺桐)史迹”获准成为2018年中国申报世界文化遗产项目,泉州农商银行积极探索推出服务“申遗”项目的“海丝卡”,并逐步构建了一整套以“二次创业 助力申遗”为主题的“海丝”文化金融服务体系,服务对象为泉州市民。

林向前董事长介绍,该体系可概括为“一卡一贷一备用金”,即“海丝卡” “海丝贷”产品和“海丝非遗”发展备用金。其中,“海丝卡”是由泉州农商银行与泉州“古泉州(刺桐)史迹申遗中心”联合推出的联名借记卡,旨在帮助各界热心人士或“非遗”传承人实现“每月一捐、助力申遗”,将捐款用于古城修缮、“非遗”传承、“申遗”宣传等。除此之外,持有该卡市民将可获得“海丝”文化增值套餐服务,如重走古城景点、文化消费优惠、体验海丝文化底蕴等。同时,泉州农商银行还为所有持有该卡的“海丝”文化项目企业主定制可直接取现的“海丝非遗发展备用金”,授信额度高达30万元。

他表示,“海丝”文化金融服务将发挥泉州农商银行的行业优势,通过挖掘“海丝”文化古韵,丰富服务产品,是泉州农商银行“金融+文化”模式的综合体现,是泉州农商银行时刻从泉州实际出发、创新“金融+”模式,构建“普惠金融”生态圈的缩影。

去年以来,泉州农商银行践行“普惠金融”,打造“普惠金融”生态圈,创新“金融+模式”,致力于打造“有情怀”的银行。除了“金融+文化”模式外,还推出了“金融+创业”“金融+慈善”“金融+扶贫”“金融+教育”等多元模式,针对各个群体的金融需求特点,创新金融产品服务,进行无缝对接。如“金融+创业”模式,便是该行联合泉州团市委、泉州市金融团工委等部门,针对泉州创业青年这个群体专门推出“青创卡”。通过地方团委遴选推荐优质客户,银行直接授信,实行优惠利率,有效解决创业青年贷款融资难、融资贵等问题。又比如“金融+慈善”模式,便是该行联合泉州少林寺等面向广大善心有爱人士,推出“观音卡”“三宝卡”“清风卡”等,通过“每天一捐”的金融方式,满足该人群“日行一善”的慈善需求。

去年以来,围绕“金融+”模式,泉州农商银行通过结合和开发各种金融工具和平台,如在金融服务领域导入移动互联网、大数据等元素,提供线上线下的一体化服务,打造“智慧银行”,逐渐建立了“创新普惠”“慈善普惠”“便捷普惠”“阳光普惠”等多层次、广覆盖、可持续的立体式普惠金融服务体系,用林向前董事长的话说:“泉州农商银行逐步让金融服务深入千家万户,让金融活水在血管末梢更活跃流动滋润经济肌体……”


闽ICP备11004081号-2 邮箱:200822659@qq.com 广告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