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网福州6月24日讯(记者 李琳珊)近日,福建省政府决定实施《福建省石墨烯产业发展规划(2017-2025年)》《关于加快石墨烯产业发展六条措施》。
会议指出,大力发展石墨烯专用设备等配套产业,建立从“材料制备—下游应用—终端产品—配套服务”的完整产业链条,到2025年我省石墨烯及相关应用产业产值突破500亿元、带动超1000亿级产业链。
石墨烯是从石墨材料中剥离出来,由碳原子组成的只有一层原子厚度的二维晶体,是目前发现的最薄、强度最大、导电导热性能最强的一种新型纳米材料,被称为“黑金”。
2004年,英国曼切斯特大学物理学家安德烈·盖姆和康斯坦丁·诺沃肖洛夫成功从石墨中剥离出石墨烯,证实他可以单独存在,两人也因此共同获得2010年诺贝尔物理学奖。
2015年11月,国家工业和信息化部、发展改革委、科技部联合出台《关于石墨烯产业创新发展的指导意见》,提出“我国石墨烯材料正处于从实验室走向产业化的关键时期”,分2018、2020年两个阶段“把石墨烯产业打造成先导产业”。
工业和信息化部赛迪研究院原材料工业研究所所长肖劲松介绍,从Gartner 技术成熟曲线看石墨烯新兴产业,预计2021-2035年,石墨烯产业将步入成熟阶段,届时将能发挥石墨烯独特优势的高端器件及产品产业化,如石墨烯太赫兹检测器、生物传感器、海水淡化滤膜、激光发射器、集成电路等。
中国科学院院士、厦门大学石墨烯工程与产业研究院院长田中群分析道,作为新材料,石墨烯的应用也必须遵循“料、材、器、用”的科学发展规律。
以石墨烯散热应用为例,“料”指石墨烯原料;“材”指石墨烯基功能料材,如石墨烯导热材料;“器”指基于石墨烯的器部件,如石墨烯散热器件;“用”指终端产品应用,如手机散热应用。
其中,“料”、“材”处于产业链上游,该阶段需要在“料”与“材”的无限组合中寻找“器”与“用”,从时间线性逻辑看,该阶段效率较低;“器”与“用”处于产业链下游,因此田中群院士建议从市场需求和应用出发,倒逼器件、材料、原料的研发,行成具有目标导向、高效创新的产业链。
刚刚落幕的第十五届中国·海峡项目成果交易会首次设置“石墨烯创新发展主题展”,并举办首届福建省“新烯望、新产业、新动能”石墨烯高峰论坛,“发出福建省石墨烯的声音”。
福建省拥有丰富的石墨资源,截止2016年,全省已探明石墨矿产地15处,累计探明石墨储量超过300万吨,主要分布在三明、龙岩、南平等地。其中,三明永安是我国南方主要的石墨储藏地。
厦门、晋江、永安等地石墨烯专业园区福建石墨烯产业集聚典型,汇聚了一大批在资源开采、石墨烯材料制备、鞋服面料、储能设备、防腐涂料等领域先进企业,省内拥有10多家高校及科研院所从事石墨烯技术研发,具备发展石墨烯产业的产业基础。
随着全球对石墨烯等二维材料的需求越来越高,科学界、政府乃至社会公众对石墨烯的制备和应用领域的关注度日益提升,“黑金”石墨烯带来的变革或将超乎想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