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萤火虫(英文:Firefly)又名夜光、景天、如熠燿、夜照、流萤、宵烛、耀夜等,属鞘翅目萤科,是一种小型甲虫,因其尾部能发出荧光,故名为萤火虫。这种尾部能发光的昆虫,约有近2000种,我国较常见的有黑萤、姬红萤、窗胸萤等几种。
萤科昆虫的通称,全世界约2000种,分布于热带、亚热带和温带地区。根据中国几位专家的统计现发现的种类约有100余种,再加上未发现的种类,总共有150多种。夜间要发光,可分为水生类和陆生类两种。体型小至中型,长而扁平,体壁与鞘翅柔软。前胸背板平坦,常盖住头部。头狭小。眼半圆球形,雄性的眼常大于雌性。腹部7~8节,末端下方有发光器,体内的荧光素和荧光素酶反应后生成的黄绿色荧光。
今年入夏以来,关于萤火虫的新闻频频出现,其中就包括各种反对买卖萤火虫、抵制萤火虫商展的声音。一只小小的萤火虫缘何引起社会关注?其背后究竟存在哪些问题?《法制日报》记者进行了一番调查。
银烛秋光冷画屏,轻罗小扇扑流萤。
天阶夜色凉如水,坐看牵牛织女家。
千百年来,杜牧的这首《秋夕》令许多人油然生出“于我心有戚戚焉”的感觉,他们记忆里都藏着一副夜晚到来萤火虫临空飞舞的画面。如今,这样的画面却越来越难得一见。
萤火虫不仅是夏日一道风景,对于生态环境保护有着不同寻常的意义。
华中农业大学植物科技学院副教授付新华是我国第一个萤火虫博士,发现并命名了多种萤火虫。他认为,大量捕捉萤火虫会破坏当地的食物链,影响生物多样性。“萤火虫幼虫捕食蜗牛和分解小昆虫的尸体,而蜗牛吃菜叶和杂草,一旦前者大量减少,会造成生态失衡”。
萤火虫保护志愿者也在一封公开信中援引研究萤火虫12年的中科院昆明动物研究所助理研究员李学燕的观点提到,萤火虫是处于生物链“金字塔”底层的昆虫,它们捕食蜗牛、鼻涕虫、萝卜螺等小生物,可抑制它们危害植物,同时又会被高一级的动物捕食。它们的种群减少和灭绝,会产生连锁反应,使“金字塔”松动,甚至对顶层生物造成影响。
志愿者通过查阅各种资料发现,关于萤火虫的各种商业展览还会带来外来物种入侵、疫病传播的风险。处于相同生态位的外来萤火虫,一旦逃逸并有幸存活下来,势必会对本地萤火虫造成威胁。同时,外来萤火虫还有疫病防控的风险:跨地引进可能造成寄生虫、病菌等病虫害传播,零距离接触可能对游客的安全带来威胁。
正是基于萤火虫在生态环境中的作用及外来物种入侵的影响,今年入夏以来,围绕萤火虫保护风波不断,萤火虫的生存困境也为更多的人知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