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11月的第一天,收到叶双瑜同志的《晴耕雨读》。全书计42万字有余,上下两册,分心织笔耕、华林睛悟、往事情深和佳作品读四节。封面设计极简,枣红色的书名笔力遒劲,一支鹅毛笔,立于左下侧,显出特有的雅致、规整。底图是细密的横条纹,隐寓着海量的文字。轻手抚摸,立刻让我不胜浮躁的心灵安静下来,有了阅读的渴望。《晴耕雨读》内容丰富,涉及面广,博大精深,谈工作、谈生活、谈历史、谈现实,真知灼见,真情洋溢。叶双瑜同志公务繁忙之余,勤于笔耕有此大成。捧卷深思,获益良多。
对党忠诚:一片丹心图报国
忠诚,是一种品格、一种信仰,也是一种作风养成。在革命战争年代,对党忠诚,就是为党的事业抛头颅、洒热血,一不怕苦、二不怕死;在和平年代,面对社会思想观念日益多元多变、发展步伐不断加快的现状,就越需要彰显主流价值,强调对党的忠诚。《晴耕雨读》有8篇直接谈到了党建、党务工作,其中《对党忠 办实事 读书勤 待人和》这一篇说得最透彻。列举了朱德、项与年、邓六金、项南等革命党人的生动事例,他们是久经考验的共产党人,有的是闽西人,有的在闽西战斗过。邓六金同志还是老红军,作者和邓六金同志、项南同志是同乡,有更亲近的来往,自然感受更深切、更强烈,所以才有“把党的理想信铸入思想、融入灵魂,内化于心、外化于行”的感悟。有信仰才有忠诚,作者从传统的“八德”说起,到诸葛亮、岳飞、文天祥的英雄气节,到《才溪乡调查》的扩红,用通过生动、翔实的典籍资料阐述了对党的忠诚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从社会发展的规律和机理来坚信社会主义”、“从历史的经验教训中来认识社会主义”、“从中国的国情来选择社会主义”,“责任是一种追求,是一种品格,是一种境界。”“坚持纪严于法,纪法分开,用纪律管住党员。”……处处展现了作者对党的忠诚。忠诚,只会是历久弥新,诚如《永远的谷文昌》写道“人们对谷文昌的怀念、敬仰之情不仅没有随着岁月远去而淡化,反而与日俱增。”谷文昌是共产党人品格的化身,人民群众的精神偶像,对他的缅怀,就是因为共产党是为人民服务的政党啊,共产党人的“忠”,就是对党和人民事业的忠诚。
作者生长在闽西山区的一个普通的农民家庭,当过农民、小学民办教师、农村大队干部。大学毕业后在省直单位工作,一路走来,直到党的高级领导干部。作者深知对于一名党员,对党绝对忠诚的重要性。只有对党绝对忠诚,信之愈深,才能行之愈笃;也只有把党的信仰深入骨髓、融入血脉,不断在学习中确定、在实践中印证、在追求中升华信仰,才能不断增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对此,作者是“一片丹心图报国”,虔诚而执着、至信而深厚。
对人民真情:俯首甘为孺子牛
《晴耕雨读》的书名,重在耕读两字,如作者所言“如农夫晴耕雨读,不敢懈怠”,生长在农村、做过农民,民办教师的作者,天然的接地气。晴耕雨读,睛天和雨天,不就是农人每日需要面对的,每天需要仰仗的“上天”吗?对于一个政党,一个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国家,我们需要仰仗的就是人民啊。晴耕雨读,这又何尝不是作者力图颂扬党员要和群众融合的寓意呢?《晴耕雨读》的篇章包含了对人民的真情。调研工作强调“人民群众最富有首创精神”,讨论思考时提出“从不断满足人民的利益来实践社会主义”。《晴耕雨读》里六篇是直接谈及民生、民情和基层工作。“要对每一例患儿负责,决不能因为目前婴幼儿复查诊疗高峰期已过而有所放松,要深到山区农村等偏远地方查访”、“民以食为天,食以安为先”句句都包含着对民生的关切和忧思,流淌着作者对群众浓烈的爱意。
作者在农村生活、工作过,只有这样的亲历,心有民众,也深知民生重要。只有这样的亲历,才能有对人民群众的真情实感,才能真正认识到为群众谋幸福的使命系于身,责任重于山。“农民有不少新期盼:一盼有更多的科技服务;二盼生产规模扩大后有农产品专业市场;三盼继续修路;四盼门诊看病费用‘新农合’能报销”,这四盼就是农民的心声。只有作者那样“蹲下去看蚂蚁”的耐心细致,那种“俯首甘为孺子牛”的精神,才能了解群众所想所需,才能把惠民政策落到实处,才能增强群众致富信心和动力,才能够体现党员是真心为人民服务。
对事业豪情:吾将上下而求索
《晴耕雨读》也很直白,睛时耕作、雨时读书。晴雨是天气的变化,是客观条件,耕耘和读书是主观能动。你不能决定天气,但是你可以决定你的行事方式。正如一台永不谢幕的大剧,这是一种奋斗不止、没有停歇的人生。那本是一种美的境界,更是一种人生追求。作者显然把这种没有停歇的奋斗精神当作自己前行的动力,才有如此出彩的人生成就。
《晴耕雨读》中最多篇幅的是经济类文章,超过25篇之多。涵盖促进国有企业和民营经济发展,对外贸易和和利用外资、扩大消费和调整结构、流通行业和工商管理等,涉及面很广。文章处处体现了作者在经济工作方面理论功底深厚,经贸管理事务稔熟,又充满了哲学思辨,理论和实践紧密结合,自然就会有驾驭复杂局面、处理复杂问题的本领。《晴耕雨读》文中多涉及全省的、区域性的经济方略,或全行业的举措,那种高屋建瓴、运筹帷幄的大气,也尽显文中。“发展的竞争力在高等教育”、“立足新起点、着力求先行”、“挑战、信心、持续”、“盘点、冲刺、谋划”……这些不仅是文章题目,更是改革的先声、工作的要求。晴耕雨读,寓意着农人的勤勉、读书人的智慧,不泛“吾将上下而求索”的事业豪情。作者正是有了这种豪情,方能坚守心灵净土,珍惜清风云月,矢志追求事业,走出一条光明大道。
对乡土热爱:故乡山水在心田
在如今这个生活节奏日益加快、生存压力无处不在的世界,《晴耕雨读》抒发的耕读情怀,令人向往。作者身在职场,日理万机,又能够超然的放缓脚步,品味晴耕雨读的惬意与闲适,唤醒被物质和欲望挟持的灵魂,让生命回归它最初的纯净与本真。这种可贵,只有源于对乡土的热爱。“江随山势百千盘,江上春云酿暮寒。满径山桃红簌簌,斜阳呼渡大沽滩。”这首《忆游上杭》是清末诗人丘逢甲途经作者老家,乘船过汀江时所作,这种意境是不是很优美?当年还有年轻的船工则爱唱山歌自娱自乐,也有的与对岸村妇对唱。男唱“大河流水到潮州,敢好老妹难得有,敢好老妹恋得到,灯芯点火唔用油。”女唱“蛾眉月子水中藏,妹在溪边等情郎,风吹茅草沙沙响,十年八载不心慌。”山歌唱出了青年男女的萌动芳心,勾画了一幅客家山村耕读的田园图景是不是很吸引人?当作者“少小离家老大回”时,再次踏寻在废弃的古渡口,看着不知名的小草开出淡紫色的小花,满满地摇曳在汀江宽阔的河床边,作者耳边是否会响起久远的歌谣、悲壮的呐喊,或许还有忧伤的诗句……正是这种热爱,作者才会写下《乡村絮语》,才有“故乡的山山水水、一草一木,总是萦绕在心”的感慨;对曾经工作过的福州大学又有“不解之缘”,“我与《福州大学学报》结缘,算起来已有16个年头,一直未曾中断。”谈及客家传统时讴歌“客家道德的薪火相传,是客家人最以为骄傲和自豪的精神财富。”重情重义,令人感动。“落其实者思其树,饮其流者怀其源”,正是源于对乡土的热爱,作者对各地的跨越发展才会喜上眉梢,才有“喜见石狮嬗变”、又会“闽西崛起势如虹”的欣欣然,总有一种激情而感动于泉州“科学发展、跨越发展奋发有为的精、气、神”。对于作者来说,他为之奋斗数十年的八闽大地,就是他的故乡,可谓是“故乡山水在心田”。
对同志友爱:最是橙黄橘绿时
说到同志的友爱,还是要从耕读说起。晴耕雨读,重在质朴,沉潜内修,实在不易。正源于这种已经浸润在血脉中的质朴,《晴耕雨读》里的文章,才显得如此贴近、善意,那种对同志的友情扑面而来。《晴耕雨读》有十余篇人物回忆或者书评,多是同事、同乡或者是学者。字里行间,无不透出与人为善的友爱、包容,无不透出对同志情真意切的关爱,对长者的尊敬、爱戴,对后辈的关照、呵护,总使对方温暖。文中谈及自己的父亲,“我们父子走在一起,每当见到单位同事时,无论职务高低、年龄大小,他总是对人开口就说:‘我儿子还很不懂事,请领导多教育点拨!’”……常常引得我的年轻同事们一阵大笑。” 乡村老人,如此谦和、朴素。谈及和《福建日报》的交集,难忘“每写一篇稿子,都能得到编辑的指导,哪怕只是一个标题,甚至一个标点,经报社同志的点拨或者修改,文章就变得观点更鲜明、文字更练达。”尊重知识,尊重文化,谦虚谨慎形象跃然纸上。谈到自己谋面甚少的文友,“见文如见人,冬去春来,彼此的友情非但一点没有谈去,反而更深厚了。”《晴耕雨读》里这类小故事不少,每一个故事都会让我思考良久,其蕴含的人生哲理实在丰富。四季更替,秋去春至,我们一路走来,落脚的地方都有善良,真、善、美,才能让生活充满阳光与快乐。这种对生命的乐观、对同志的友爱,犹如挺立于秋末冬初之清风中的橙橘,散发生命本身所具有的勃勃生机。“一年好景君须记,正是橙黄橘绿时。”这是我读《晴耕雨读》的又一个感悟。
《晴耕雨读》,饱满厚重,把对党的忠诚、对人民的真情、对事业的激情、对乡土的热爱和对同志的友爱,写进了《晴耕雨读》的每一句、每一行、每一页,构筑成了情和爱的高山,巍峨、伟岸,且绿意盎然,对于我可谓是“高山仰止,景行行止。虽不能至,心向往之。”行文至此,借用艾青的诗句做本文的结语:
“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
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刘雪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