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12年9月15日上午11时35分,宁静了多年的上海市上空鸣响起空袭警报,全市17个区县、215个街道、镇,1917个居民小区和332所学校的70多万人参加了这次演习,这也是建国以来上海市规模最大的一次防空演习。这声空袭警报也打开了老年人对防空洞的记忆,40多年过去了,当年全民参与挖防空洞的场景历历在目。如今这些防空洞还在,但已有了新的用途。
全民备战家家做砖头
上世纪70年代,韦明德从部队转业来到上海市人民防空办公室工作,所以他对上海民防工程建设是非常熟悉的。他说,那时全民挖防空洞是为了防苏联导弹袭击,因为当时中苏关系很紧张。
韦明德所说的中苏关系紧张发生在1969年,这一年的3月份,中苏边防部队在黑龙江省珍宝岛地区发生武装冲突,北京、上海等各大城市爆发了排山倒海般的示威游行,“打倒新沙皇”成为中国人民集体认同的口号。苏联屯聚人马集结边境,修建一系列空军和导弹基地,苏方领导人还一再放出“毁灭性核打击”的战争言论。上海经过几次防空演习之后,进入了战时状态。为了防轰炸,家家在玻璃窗上贴了米字封条,有人甚至把家里大立柜镜子也贴上了米字条。
为了赶上政治形势的需要,上海全城紧急动员,开展了“深挖洞”运动。各企事业单位,各街道居委会广泛出动,寻觅房前屋后的各种空地,荒地,包括院落、操场、绿地,甚至天井、过道等,开挖战时防空壕和掩体。早期因陋就简的防空洞很多都是挖一个大坑,然后盖上顶棚。要砌墙、砌地面、砌顶棚,因此砖的需求量很大,供应紧张,好多单位开始自己烧砖,弄堂里的老百姓也开始动手制作砖胚。陈根贵当时还是个中学生,他记得那时家家都在做砖头。居委会上门布置任务、统一发放做砖胚的模具。每到黄昏时弄堂里就热闹起来,大家都出来做砖头。做到一定数量居委会就会来收取,用黄鱼车拉到砖窑去统一烧制。
据统计,到1969年年底,上海全市共挖掘各种防空壕沟和掩体50万平方米,架设防空警报器100多只,可疏散人口20多万。投入资金修建永久工事
随着上世纪70年代第一个新年的到来,由“加强战备,防止敌人袭击”的紧急动员令引发的危机总算过去了。这时人们发现,所有防空壕和掩体都是临时性的,它们既没有水泥的基础,又没有钢筋的支撑,很快出现渗水和坍塌,在冰雪和寒风中废弃了。为此,上海市人防办组织干部远赴北京、天津考察,吸取首都等城市的经验,自1970年3月份起,号召全市各企事业单位、各街道居委等,以自建为原则,组织动员群众,因地制宜,修建永久性和半永久性的人防工事。
随着资金、技术投入的加大,防空洞的修葺也逐渐规范起来,虽然仍旧没有统一的图纸,但是人们在实践中摸索出了很多建筑的诀窍。比如砌顶部时,用木头做一个圆的模型支在两墙之间的顶部,然后在模型上面竖着把砖块砌上,待泥灰干后将模型拉出,再砌上砖块,这样大大提高了防空洞顶部承受压力的能力。
随着技术难题一个个被攻克,上海的地下防空重点构筑单位和公共防空工事联片成网,力求做到“能打、能防、能机动、能生活”,出现了“领导干部带头挖、专业队伍日夜挖、在岗人员轮流挖、节日假日突击挖”的局面。1970年4月,黄浦区民兵结合“房子底下挖洞”,将南京路周围4条干道开挖贯通,形成跨越26条马路、穿越28幢大厦、联通116家商店和45个单位的地下通道式布局。与此同时,全市重点人防工程,如江湾体育场地区利用日伪占领时期遗留下来的排水道改建的“01”地下工程,和肇家浜路人防疏散干道工程等,都在加紧完成。
1972年之后,随着中苏和谈、毛泽东与美国总统尼克松握手及中美关系建立,使中苏从边境冲突、军事对峙走向谈判。1973年元旦,毛泽东发出“深挖洞、广积粮、不称霸”的号召,向世界宣告了中国的国家战略定位,以至于多年处于高度紧张状态的战备工作,开始由突击型向常备型发展。之前由普通群众修建的地下工事全面停工,改由专业设计人员、专业施工队建造大型工事。
大规模的施工建设急需人手。70年代末,随着知青大返城,相当多的青年被吸纳到修建民防工程的公司,潘怀喜和焦永衍就是其中一员,他俩一同参加了肇嘉浜路地下工程的建设。潘怀喜说,那是一个地下救护站,里面各种医疗救护设施齐全,还设有防毒、防爆门。
如今肇嘉浜路工程已不再开放,那里成了一片绿地,匆匆而过的车辆、行人很少会想到这里曾经是一片大工地。像肇嘉浜路这样的新型工程全上海还有多处,修筑和保养工作至今都没有停止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