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 7 月底结束的第 54 届国际数学奥林匹克竞赛上,中国队以 208 分获得团体总分第一名,6 名队员获得 5 枚金牌和 1 枚银牌。这是一次王者的回归。在过去的十多年里,中国队、美国队、俄罗斯队,一直是国际数学奥林匹克舞台最强有力的冠军争夺者,每年总是轮流坐庄三甲。2008 年后,中国连续四年荣登冠军宝座,但去年却意外被韩国赶超,屈居第二。今年终于反超韩国,再次摘得冠军。
回看中国数学奥林匹克参赛史,斩获冠军并不少见。但是在中国,至今还没有人荣获代表数学界最高荣誉、拥有数学诺贝尔奖之称的“菲尔兹奖”。截至目前,一共只有两位华人获得过这个奖项,一位是从来自香港、目前在哈佛大学数学系任教的丘成桐,另一位是澳洲华裔数学家陶哲轩。
当中国越来越多的家长把孩子送入奥数班,把它当作开拓思维的捷径,中国数学奥林匹克代表队总领队熊斌却认为:“在中国,只有 5% 的学生适合学习奥数。”
熊斌,1988 年就开始担任中国数学奥林匹克代表队教练,从 2004 年开始多次担任中国代表队领队,培养出 30 多位奥数金牌获得者。
“奥数的训练的确更容易培养出菲尔兹奖得主。菲尔兹奖每四年举办一次,每次评选出 2 到 4 名,一般获奖者都曾参加过奥数。”熊斌告诉记者。不过,他有些搞不明白:中国从 1986 年正式派队参加国际数学奥林匹克,目前为止,那些获奖选手哪里去了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