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网厦门7月19日讯(通讯员 陈巧清)一直以来,我国金融体系都面临着两难命题,并始终希望通过多层级资本市场的构建加以解决,但二十余年来并不如意。在当前金融总量已经如此巨大、并希望通过金融去杠杆来为供给侧改革创造平稳环境的大背景下,急切需要理清思路、找准方向,在降低金融风险的同时又能够解决实体经济融资难的问题。回顾金融史,美国也曾遇到类似的挑战,并因此诞生了 20 世纪最伟大的金融创新——资产证券化(ABS)。笔者近年来始终在进行着资产证券化的实践,并创建了“国金 ABS 云”,对其深有体会。我们认为,资产证券化是化解金融两难命题的钥匙,应该以ABS为纽带,重构金融与实体经济的新链接。
现有金融体系的两难命题
我国现有金融体系发端于90年代,定型于2000年代,但进入2010年后伴随着金融体量的迅速膨胀,内生性问题日益突出,已再无法回避,表现为两难命题:一方面实体经济需要大量的资金支持,而多层级资本市场仍是配角,只能依赖银行信贷投放;另一方面银行信贷投放进一步创造海量货币供给,长期埋下恶性通胀隐患,短期直接冲击金融市场,导致各种金融要素失调,积累金融危机势能。
今年以来金融去杠杆开始加力,使得这一两难命题突出显现:一是金融机构去杠杆虽然作用于金融秩序和几种套利,但市场最终传导至风险缓释较弱的中小企业,实体经济融资难与贵的问题重启,有悖于政策初衷;二是金融去杠杆仿佛是试金石,几个文件就导致金融市场各种波动率(volatility)明显加大,短期市场风险反而上升,表明金融市场积累的不协调已经很大、很复杂。
问题的根源在哪里?从大的方面看,原因在于金融体系三大支柱均已不适应时代,即基于银行为主的间接融资体系、基于以少量优质企业(AA 以上)为服务对象的资本市场、基于 1929 年大萧条后形成的分业监管体系,已经难以搭建起符合中国现实需求的金融与实体经济之间的链条,尽管各方面都很努力,但在实现“脱虚向实”方面仍很吃力,很难平衡既满足实体经济的融资需求、又不大幅增加货币供给、累积金融危机风险隐患的政策目标。
从小的方面看,则是如何找准多层级资本市场建设的突破口与着力点,在最短时间内构建起符合实体经济、符合中小企业融资需要的直接融资市场体系,快速缓解金融去杠杆可能带来的对中小企业的溢出效应。
显然,在新一届金融工作会议召开、十九大后新一届金融班底产生之际,我们需要从长期和短期两个维度来思考金融体系与监管机制的重构命题。在此,我们从短期和快速见效的视角提出一个政策建议:以资产证券化(ABS)的工具、方法、理念,重构金融与实体经济的新链接。
我国现有多层级资本市场的主要问题
我们早已经认识到以银行为主体的间接融资体系的弊端,并进行了二十余年多层级资本市场的建设,虽取得了很大进展,但仍然无法满足实体经济的需要,主要问题在于:我们的股票市场与债券市场都是基于“严控风险”的考虑,最后都异化为“贵族企业”的资本市场。股票市场审批严格,至今沪深主板仅有 3200 多家上市公司,场内债券市场(银行间市场、沪深交易所)起点更高,基本都是 AA 以上的企业。据 wind 资讯统计,国内 AA 以上的发债企业不到 4000 家,但是我们有贷款记录需要转换为直接融资的企业在 600 万家以上,这一市场定位的严重错位,是我们当前大部分金融体系问题的根源所在。
那么什么样的资本市场是我们当前急需建设的呢?我们认为,债权市场建设优于股权市场,场外债权市场建设优于场内市场。“两个优于”的原因如下:
一是纵观全球股票市场,基本上都是仅服务于数以几千计的企业,这一点是源于股票融资不用偿还,风险最高,因而公募市场只能严格限制企业质量。但是我们期望构建的是一个能解决大量企业直接融资需求的资本市场,显然,股票市场难以承受之重。
二是在我国现有金融监管环境下,防风险、防投诉、防上访成为主要政策诉求,场内债权市场几乎演化为刚性兑付市场,把场内发债企业的评级扩展到 AA 以下,目前看不可能。
三是场外债权市场可以有效缓解上述两个问题。从国际经验看,美国垃圾债市场(junk bond,低评级市场,并无贬义)即是样板。
因此,我们的政策建议是,大力发展场外债权市场,是解决问题的钥匙。然而,场外债权市场建设同样有若干问题,从哪里切入呢?答案在于资产证券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