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全国首例电商平台起诉售假网店案件公开宣判,被告售假店铺被判向淘宝网赔偿人民币12万元。这一公开宣判被认为具有示范意义,意味着中国打假售假又向前一步。但不少国外机构围绕中国侵权假冒问题屡做文章,还将中国指责为“全球假货核心集散地”。对此,商务部负责人及专家回应,这样的指责是不负责任的,中国在打击售假贩假以及保护知识产权方面的进展有目共睹,国际社会应该卸下“有色眼镜”,用发展的眼光客观看待中国变化的现实。
指责中国没有根据
不久前,欧洲刑警组织和欧盟知识产权局在联合发布的《2017年欧盟打击假冒和盗版的情况报告》中称,中国内地是全球最大的假货生产地,而香港则是最大的中转站,总共占据了全球86%的假货份额。
这份报告还表示,假货的盛行给欧洲地区带来了税收流失,造成失业,并妨碍了真品的流通。
该《报告》将假货分成了10大种类,根据产值(以欧元计算)由大到小分别是电子产品(887亿)、珠宝(300亿)、医用光学设备(214亿)、纺织品(203亿)、药品(119亿)、鞋子(97亿)、食物(87亿)、玩具(71亿)、皮革(63亿)和香水(38亿)。其中有9个子项目的首要产地都是中国内地。
报告认为假货在中国内地、印度、泰国等地生产之后,通过香港、澳门、新加坡等中转站送往发达国家。尤其是电子产品,这是发达国家普遍的“重灾区”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