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电影《心理罪》海报
电影《心理罪》所讲述的故事脱胎于小说原著。大反派被设定为是患有卟啉症的科学怪人,这一略带神秘主义的题材本身就具有极大的吸引力,再加上紧凑的节奏、拳拳到肉的打斗场面,多数观影者会觉得这部电影足够刺激。然而,刺激归刺激,以“犯罪心理画像”为卖点的《心理罪》却很难被称为是一部撼动人心的佳作,因为它缺乏了该类电影极为关键的要素——细节呈现和逻辑推演。
缺乏细节和逻辑,“侧写”演成“算命”
近年来,一批优秀的罪案悬疑电影为国产影片冲开了一条路。曹保平的《烈日灼心》,忻钰坤的《心迷宫》,乃至为廖凡拿下柏林电影节最佳男演员奖的《白日焰火》都以扣人心弦的故事斩获了众多拥趸。相比这些选材有较强本土特色的影片,在欧美已风行多年的“心理画像”等元素的作品反不多见,改编自同名小说的《心理罪》算是该类型电影的一个尝试。
电影《心理罪》所讲述的故事脱胎于小说原著。大反派被设定为是患有卟啉症的科学怪人,极易让人联想到栖身于城堡中“惊情四百年”的吸血鬼。这一略带神秘主义的题材本身就具有极大的吸引力,再加上血腥的场景,紧凑的节奏,拳拳到肉的打斗场面,大多数观影者大概都会觉得这部电影足够刺激。
然而,刺激归刺激,以“犯罪心理画像”为卖点的《心理罪》却很难被称为是一部撼动人心的佳作,因为它缺乏了该类电影极为关键的要素——细节呈现和逻辑推演。想要在两个小时的电影中处理好这件事,有一定难度。要做好细节的呈现,又要保持主线情节的紧凑,需要有更细腻的叙事手法,更精妙的台词。
显然,《心理罪》在这个方向上做得还不够。尤其加入“犯罪侧写”这种元素,要求剧作在处理其作用时必须慎之又慎,从而保证说服力。无论是该类剧作的鼻祖《犯罪心理》(Criminal Minds),还是近年来受好评的《神探夏洛克》(Sherlock),都是以细节和逻辑之美为基石,逐渐展开背后的宏大世界。
但电影中方木的侧写,却连“专业训练”过的痕迹都难以看出,更像是凭空而来。影片中,除了设计师死亡一节,根据人血牛奶和现场的编织袋、卡通推断出小女孩的存在外,方木对大多数的案件分析既不依托细致的证据研究,也不依靠对大量类似案件的归纳、总结和推理,仿佛只是灵光一闪,答案就自动闪现——比如寻找犯罪嫌疑人藏身之处时对海藻的分析,对经纬度的判定,都含糊其辞。其结果就是侧写变成了依靠直觉的断言,方木也随之从神探变成了神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