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网泉州8月15日讯(通讯员 蔡水花)8月15日上午,为纪念福建历史上最早、最著名的形法派相地大师妙应禅师,由泉州市人居环境研究会主办的“闽派风水开山祖师·唐·妙应禅师塑像开光仪式”,在海丝博亚国际酒店举行。
为纪念奉祀妙应禅师,主办方借举办首届海峡两岸人居环境与闽南古建筑学术研讨会暨第五届寻龙点穴高峰论坛之机,延请泰州隆德寺住持释慧渡等诸位高僧,为新塑成的妙应禅师像开光。
与此同时,由德隆寺住持释慧渡法师和泉州市人居环境研究会会长吴弘禄先生共同发起筹建的妙应禅寺,也已进入筹划阶段。据了解,目前妙应禅寺有两个选址方案,一为南安丰州桃源村莲花山麓, 二为华侨大学西面武陵农场。禅寺远景规划由山门、天王殿、弥勒殿、妙应殿、大雄宝殿、法堂、文殊殿、慧熏塔以及钟鼓楼、东西回廊等主体建筑,客堂、祖堂等附属工程组成。
妙应禅师(820-898年)是莆田黄巷人,俗姓黄,名文矩,字崇法、子薰,别号涅槃、慧日。他生于唐·元和十五年(820年),俗称黄妙应。相传他出生时火里开莲,且自幼向佛,后出家为僧,自取法名“涅槃”。他先后创建襄山寺等寺庙。在泉州时,曾计诱傅实舍宅为寺,改为护安院。而闽王王审知礼遇他,曾在泉州为他修建崇福寺。
唐代乾宁五年(898年)7月25日子时,禅师圆寂,享年78岁。赐谥“妙应禅师”。宋代崇宁三年(1104年)加封“圆智大师”,赐塔额曰“慧熏”。
作为福建历史上最早、最著名的形法派相地大师。妙应禅师的《博山篇》是福建历史上最早的相地法专著。《博山篇》是福建风水形法派的开山之作,对当时及后来的民间习俗、思想观念、社会生活产生重大影响,其理论系统在中国风水文化发展史上具有重要地位,对于宋代以后的福建风水理气派形成和兴起,发挥重要作用。他一生游历闽中南,为闽南的傅氏、林氏、黄氏等相地指穴,使这些姓氏后代科第不绝、人丁兴旺。
至今,妙应禅师尚留有数十处景点的堪舆遗存给后人留下珍贵实例,这些遗存与禅师博大精深的《博山篇》、《地理三字经》等,一起成为中国堪舆文化的重要遗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