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07-06 星期日

海丝泉州 逐浪门户城

来源:中国网海峡频道 编辑:范璇妮

德国诺市学生在泉州体验海丝文化(陈英杰 摄)

六胜塔在历史上起着海上航标的作用(张梓昌 摄)

“锡兰公主”许世吟娥在泉州开了一家古玩店 (林劲峰 摄)

向海而生。泉州的海域面积超过陆地面积——541公里海岸线,有超过五分之一适合建港。曾被称作“东方第一大港”,是古代阿拉伯人眼里繁盛而神秘的“刺桐”城,曾以海洋文明的开放包容、和谐共生特质,在历史上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

逐浪前行。建设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先行区——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泉州市委、市政府确定了城市发展的新方向,主动融入福建省海丝核心区,全力建设海丝重要门户城市,誓将历史留给泉州的海丝宝贵财富,转化为城市的功能、特质和气场。

以“文化引领、经贸合作、互联互通、互惠互利”为工作主线,坚持“走出去”和“引进来”两种思路,泉州的海丝“朋友圈”越来越广。与海丝沿线国家和地区在经贸、文化、旅游等领域展开的全方位交流互动,也为泉州GDP领跑福建18年作出不可磨灭的贡献。

当前,随着“古泉州(刺桐)史迹”各申遗遗产点保护工作的持续开展,“申遗为民,申遗惠民”理念日渐深入人心。以此为契机,泉州正以前所未有的开放之姿,向世人展示活态的文化遗产,爱拼敢赢的人文精神,多元包容的城市形象。

博古通今讲好海丝故事

从古至今,承袭海洋文化的博大与包容,泉州以开放的胸襟兼收并蓄,将本土文化与舶来文化融合、打磨,成就一道道文化奇观。

正如人们津津乐道的涂门街。短短一条街,通淮关岳庙、清净寺紧邻,附近是府文庙……不同宗教文化在此共生共荣,举世罕见。联合国前秘书长科菲·安南特意为此到访:“我们现在这个世界需要学习的,泉州人以前就做到了。”

斗转星移,时光从不负有心人。当下的泉州人,穿越时空界限,在历史的天空下,完成着一次次了不起的精神接力。

在通淮关岳庙与清净寺之间,泉州女子许世吟娥开着一家古玩店,往关岳庙一侧走几分钟,就是她们的祖宅。平日里,常有远道而来的外地朋友找到店内,看到她就开心地说:“你是锡兰公主吧?我来泉州的一大愿望,就是见到你!”

明代泉州,与海丝沿线国家的交往频繁。郑和的船队曾到这里进香,出使中国的锡兰王子世利巴交喇惹,则因国内政变滞留于此,以“世”为姓,娶了泉州的阿拉伯贵族后裔蒲氏为妻。世家传至后代,由于无男丁,招当地许姓男青年入赘,生下儿子之后,取“许世”复姓,一直延续至今。

许世吟娥,就是古锡兰国王子的后代,那座位于通淮关岳庙与清净寺之间的古厝,正是锡兰侨民故居。追寻先人的脚步,许世吟娥成为中斯两国民间交流的使者。2002年,她受斯里兰卡政府之邀,首次前往寻根;2015年,她第二次访问斯里兰卡,受到当地政府和人民的热情款待;今年3月,她受邀参加中斯建交60周年纪念活动及一系列民间交往活动。

深化国际文化旅游交流合作,泉州的海丝故事内核愈加丰富,外延不断拓展。推动海丝重要门户城市建设,把“古城提质、新城集聚”提上日程;海丝国际文化交流亮点纷呈,第十四届亚洲艺术节,第二届海上丝绸之路国际艺术节等相继成功举办;海丝系列旅游主题活动,海丝游学基地等,向世人展示海丝文化经久不衰的魅力。

友城交流实现互惠共赢

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当前,发挥侨力资源优势,泉州沿着海陆丝绸之路,不断拓展友好城市与城市联盟工作,在“地球村”里深化各领域交流合作,实现全方位的互惠共赢。

这个夏天,两位来自泉州国际友好城市——德国诺伊施塔特市的研修员卡洛琳和莉佳德,在泉州不同政府部门中学习交流,并融入本地家庭,感受这里独特的文化和生活。

多次到访泉州的卡洛琳,能说流利的中文,也有好听的中文名字——韩琳琳。2011年,她曾作为诺市青少年交流团成员,穿上公式埔女传统服饰,盘着“簪花围”,体验传统民俗风情。与泉州的频频结缘,也对她的生活、学习产生深远影响,如今,她每周花6小时学习中文,通过了汉语水平三级考试,不仅会说,还能听、读、写中文。

第一次来泉的莉佳德,来自一个跟泉州很有渊源的家庭。她的父亲因格·罗特令斯霍夫是诺市常务副市长,曾于2008年和2014年两次到访泉州。他曾盛赞,泉州既是一座有着现代化气息的年轻城市,也是一座散发浓浓文化味道的古老城市,传统文化与现代社会在这里得到了有机结合。在他看来,文化就像一座桥梁,多彩的文化是泉州通向世界的桥梁。

父女俩先后到访泉州,也成为泉州和诺市友谊的缩影。自1995年正式缔结友好城市关系以来,两市在经贸、文化、艺术等领域开展了富有成效的交流,友城关系得到不断巩固和发展。

不仅如此,泉州也曾于2006年、2015年先后选派市外事侨务办工作人员到诺市市政府进行为期三个月和六个月的研修,研修员在诺市期间,在不同政府部门学习交流,并深入体验当地家庭生活和传统文化,不仅加强了两座城市人民的相互了解,也推动了两市友好关系的发展。

友好的种子播撒四方,开花结果。通过不断加强城市共商,拓展海陆丝绸之路友好城市范围,泉州市、县两级与日本冲绳县浦添市、美国加利福尼亚州蒙特利公园市、德国莱法州诺伊斯塔特市等9个城市缔结友城。目前,泉州与突尼斯苏斯市、苏丹喀土穆州、丹麦霍尔拜克市、俄罗斯迈科普市、马来西亚古晋南市签订建立友好城市关系意向书;与沙特阿拉伯达曼港结对达成初步意向,将互设办事机构、共同拓展代理业务;与新加坡联合建立了南洋研究院。同时,采取深化海外泉籍精英接引活动,推进民企、侨企项目合作;推进联合国海陆丝绸之路城市联盟工商理事会运作,建立理事会年度“走出去”项目库。

对外开放拓展海丝朋友圈

过去,泉州因海丝闻名于世,今日,泉州因海丝延续辉煌。乘风远行,向海而兴,通过拓展海丝“朋友圈”,推动民企“走出去”,泉州的产业、港口、城市联动不断强化。

在5月举办的美国拉斯维加斯品牌授权展上,来自泉州德化的顺美陶瓷,一举拿下环球影城等重要客户。在此前,该公司已是世界知名品牌沃尔玛、乐购、可口可乐、迪斯尼的合作商。曾几何时,顺美的企业管理层走出国门,引进异域文化元素,从古印度文明到南美的玛雅文明,都成为研究的对象。自主研发收获的灵感,被活用于陶瓷产品中,业务迅速拓展到100多个国家和地区,实现了从来样加工,到品牌输出的华丽转身。

在柬埔寨设厂的福建峰亿轻纺有限公司,2012年尝试出口投资开厂,取得国内和国外生产经营的双丰收。“许多人都来找我取经,其实这条路并非我走出来的,我只是向咱们的老祖宗学习,追寻他们曾经走过的海上丝绸之路,漂洋过海与海丝沿线国家建立贸易往来罢了。”董事长潘胜泉说。

去年,泉州与海丝沿线国家和地区的贸易额达121.5亿美元。截至今年上半年,泉州累计赴海丝沿线国家投资或设立办事机构共计53个,投资总额6.84亿美元;海丝沿线国家累计来泉投资设立企业1578家,实际利用外资额24.62亿美元。

为加强与海丝沿线国家、地区的经贸往来,泉州打出“组合拳”,拳拳有力道。推动泉州综合保税区、晋江陆地港、泉州购跨境电商平台、中兴海丝路跨境电商服务平台、海丝指尖物流公共服务平台等平台建设;主动复制推广自贸区制度创新经验,加快实行“单一窗口”和“三互”大通关;着力推进商事制度改革,率先开展泉台跨境人民币贷款业务;支持一批有条件、有实力的企业到海外设立绿色工业园区;加快推进泉州绿色制造基地建设……

复兴古港谋划未来蓝图

泉州通过海洋,与海丝沿线国家、地区结下的“蓝色渊源”,绵远而悠长,从过去、现在和未来的不同维度,对这座海丝古港、“光明之城”产生深刻影响。

2017年,猴年春节主打海丝文化,成为央视春晚分会场之一的光环尚未完全褪去,泉州人又迎来重磅消息:作为海上丝绸之路最具代表性的港口城市,“古泉州(刺桐)史迹”被正式推荐,成为2018年世界文化遗产申报项目。

4月,现任国际良知遗址联盟主席的迪安博士重返泉州,感叹自己对这里有着家乡般的感情。他与泉州的缘分,始于1991年。当联合国“海上丝绸之路”考察队乘“和平方舟”抵泉之时,迪安系考察团成员、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丝绸之路”项目协调员。

如今,谈及泉州的发展,迪安非常有信心:“该是泉州绽放的时候了。我们现在做的每一件事,都是为了在未来结出硕果。”

在今年国家文物局印发的《国家文物事业发展“十三五”规划》中,推进“古泉州(刺桐)史迹”保护与申遗工作被写入规划。《规划》明确提出,要坚持有利于突出中华文明历史文化价值、有利于体现中华民族精神追求、有利于向世人展示全面真实的古代中国和现代中国的工作原则,加强中国世界文化遗产预备名单动态管理。其中,就包括推进古泉州(刺桐)史迹等的保护与申遗工作。

对于泉州而言,传递友善,共享发展,以经贸合作、文化传播和城市影响力“借船出海”的新思路,正不断结出累累硕果。

未来,作为海丝古港的“活化石”,泉州的“千年古港复兴计划”已然成型。活化海丝基因,保护文化遗产,坚持古城提质,让古城“见人、见物、见生活”;坚持新城集聚,推动环湾规划建设、基础设施、产业布局和城市功能协调衔接,加快建设海丝新城等内容,正协同发力,共同绘就一幅关于海丝泉州的蓝色远景图。


闽ICP备11004081号-2 邮箱:200822659@qq.com 广告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