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行为法学会副会长李文燕及《人民法治》一行嘉宾到寿宁县法院调研冯梦龙“无讼文化”
中国网宁德8月19日讯(记者李琳珊)19日,中国行为法学会《人民法治》“无讼文化实践基地”在寿宁县下党乡揭牌成立。
明崇祯七年(1634年),61岁高龄的明代文学家冯梦龙到寿宁任知县,提出“险其走集,可使无寇;宽其赋役,可使无饥;省其谳牍,可使无讼”的施政纲领。
《人民法治》寿宁“无讼文化实践基地”揭牌成立
冯梦龙的宦寿司法实践及其法制文化理念,是中华优秀法制文化传统的生动体现,是司法领域里“古代文化与现代社会的契合点”,对促进法治建设、全面推进依法治国仍然具有积极的现实意义。
“无讼文化不代表取消诉讼、没有诉讼,而是调用民间调解手段减少诉讼,解决百姓困难,减少法院负担,促进社会和 谐。”中国行为法学会副会长、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原副校长李文燕如是说。
中国行为法学会副会长李文燕及《人民法治》一行嘉宾参观考察寿宁下党乡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鸾峰桥
近年来,寿宁县人民法院吸纳传承冯梦龙“无讼文化”精华,创新司法门诊、三级化讼、无讼共建等司法品牌,从2013年到2016年,连续四年成为全省诉讼案件数最少、万人涉诉比最低的基层法院。
寿宁县人民法院院长林松涛表示,将借助“无讼文化实践基地”,结合法治戏曲、法治故事、法治春联、法治年画等群众喜闻乐见的艺术形式,挖掘寿宁乡土文化,凝炼冯梦龙等寿宁历史文化名人效应,让法治精神、法治意识、法治观念深入人心,传播法治文化,打造寿宁法治文化新品牌。
习近平总书记曾三次深入下党乡调研考察
据悉,寿宁下党乡“无讼文化实践基地”由《人民法治》杂志社与宁德市寿宁县法院共同建立。
《人民法治》杂志是由中国法学会主管、中国行为法学会主办的综合性法治类刊物。自2014年创刊以来,《人民法治》始终秉承“为良法善治发声,为公平正义张目,为法治中国建言,为中华复兴鼎力”的办刊宗旨,以“决策者的工具”为内容定位,助力依法治国和国家治理现代化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