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07-01 星期二

普法先锋|陈志强 一个上山下海的生态守护专家

来源:《今日法治》 编辑:张冰妮

中国网福州8月29讯(记者 林建煊/主编 吴婷瑛)在福清市林业局有这样一位基层工作人员,他笑起来十分灿烂,凸显牙齿白得分明。我们调侃他说:“您除了牙齿是白的,其他全黑啦!”他腼腆一笑,"没办法,我们时常要上山下海,这是我们的基本工作呀。”

陈志强,出生于1982年,毕业于国立华侨大学,生物工程本科专业。现在福清市林业局森林资源管理站担任一名基层工作人员。

图片1.png

△福清市林业局森林资源管理站  陈志强

手里的《条例》泛起了褶皱

为宣传《福建省湿地保护条例》,本栏目记者联合《今日法治》栏目组深入全省六大块国家重要湿地进行调研,拍摄电视专题片。来到福清湾湿地,负责引导我们的是陈志强同志。拍摄当天,他早早来到办公室和我们汇合。本栏目记者发现,陈志强同志手里一直拿着一本《条例>》,那《条例》分明已经泛起了褶皱。我想,在我们来之前,他做一些简单的准备工作也是正常,于是,我仅瞄了一下并未把此事放在心上,只轻描淡写和他交流了几个问题。令我感到诧异的是,他对当地湿地资源非常熟悉,并且对湿地保护现状也是经过认真观察分析。当讲到《条例》时,更是一套一套,一针见血地指明了条例中存在的不足之处。“人工滩涂要怎么划分,条例里规定人工滩涂划入被保护的湿地范围,不允许建设和养殖,但是很多人工滩涂是渔民们在自己的土地上长年累月建设起来的,这个问题要如何解决呢?”这话引起了本栏目记者极大的关注,不禁有进一步学习条例以确认问题的冲动。是的,法治化是未来的趋势,但规章制度建立本身,更要尊重实际,脱离了实际的规章制度可执行性是弱的。法治化的目标是为了促进国民经济的发展,提高人们的生活水平,改善公民的生存环境,法治建设的前提应是充分调研、尊重实际、引导全民向着统一的目标前进。

1.jpg

△陈志强对照条例做读书笔记

陈志强同志补充到:“以前湿地资源没有法律保障,破坏现象严重,现在《条例》出台了,就是一个好趋势,作为基层工作者,我们要加强学习,为生态建设添砖加瓦。”

默默奉献的一线工作者

火辣辣的太阳炙烤着大地,虽是早上,却已酷热难耐。8月的天气早早的到达了30°C。虽然天气十分炎热,但陈志强同志也没闲着,他跟着摄制组跑上跑下,后勤的工作都被他承包啦。不仅如此,一到空挡时间,陈志强就滔滔不绝跟摄制组讲诉福清湾湿地的特色。于是在他的引导下,我们很快掌握了福清湾地貌,拍摄工作顺利完成。

了解到摄制组要组织一场现场普法活动,陈志强联系了城头镇便民服务中心。据了解,福清湾湿地大多分布在城头镇,在城头镇做湿地条例普法工作最有现实意义。来到现场,陈志强很快跑上了墙钉起了钉子、拉起了横幅。活动开始,他又忙着招呼居民,一遍又一遍,不耐其烦地讲解什么是湿地,湿地条例出台了等信息。他说,接下来一周我们还会在服务中心拉横幅、发传单、播放湿地科普宣传片,跟着省中心的节奏走……

图片3.png

普法活动现场的陈志强

图片2.png

普法活动现场的陈志强

他是生态守护专家

采访中,陈志强一直很低调,关于工作的艰辛,他提及不多。可只要提起湿地保护工作,他滔滔不绝。

据了解,陈志强毕业于生物工程专业,专业并不是很对口,湿地知识、湿地保护方面的信息对他来说曾经是个大难题,面对困难,陈志强并未退缩,他开始没日没夜地学习相关知识,身边常备笔记本对相关知识资料进行记录,如今在本栏目记者眼里他已是一名生态守护专家。不仅对《条例》知识掌握得比较娴熟,对湿地资源中海鸟以及红树林的研究更有独到之处。

漫步在福清湾湿地,眼前的景象令人心旷神怡——层林高耸、水波荡漾、飞鸟翱翔……滩涂上,棵棵林木并排而立,默默扎根,那是海岸卫士红树林。这里的红树林已经有了三十年历史,矗立泥沼之上抵御狂风恶浪。在福清湾还有很多类似陈志强一样的一线工作者,他们默默奉献,深深扎根,共同守卫着福清市的生态环境。

21635.jpg

△福清湾红树林


闽ICP备11004081号-2 邮箱:200822659@qq.com 广告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