刚结束的国庆黄金周,漳州开发区(全称“漳州招商局经济技术开发区”,也称“漳州港”)通过节前线上线下宣传推介的“勇闯双鱼岛”主题活动,入区客流量达33万人次,较2016年国庆同比增长26%,创历史新高。
“第二蛇口”迈新步 探索出城市发展新模式
到双鱼岛参观的游客不仅有来自福建厦漳泉地区的,还有很多是广东潮汕、深圳等地的。深圳的游客从导游口里了解到,这里素有“中国第二蛇口”之称。
漳州开发区位于九龙江出海口,与厦门隔海相望。在未开发前,漳州开发区只是一片荒山野岭、乱石浅滩,56.17平方公里的总体规划面积中,仅有不到7%的缓坡农地。25年前,为抢占对台经贸滩头阵地,服务祖国统一大业,招商局集团复制深圳蛇口开发经验,主导创办了漳州开发区。25年来,漳州开发区的建设者们搬掉了十几座大山,移山填海,建设港口、道路交通、水电、通信等基础设施,推进产业和城市发展。如今,这里已由昔日的荒山野岭、乱石浅滩,嬗变为一座厦门湾南岸新港城。
漳州开发区拥有岸线28公里,其中-8米以下深水岸线长达13公里,港口靠近国际主航道,港湾不淤积且避风条件好,港口条件优越。但直到1992年招商局集团联合多家股东拉开建设“第二蛇口”的序幕,沉睡千年的海岸线才终于迎来开发建设的契机。
自创立以来,漳州开发区一直备受国家、省、市各级领导的重视和关心支持,以此为动力,漳州开发区坚持着眼长远,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建设。2010年4月,漳州开发区升级为“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2011年8月,荣获“全国模范劳动关系和谐工业园区”。逐渐繁荣的港口经济,为厦门湾南岸的腾飞奠定了夯实的基础。
特别是近5年,在国家供给侧改革、新福建建设、漳州市构建开放型经济新体制等重大机遇面前,漳州开发区为主动求变,循着“前港—中区—后城”的城市发展模式,由工业区开发转向城市综合开发。2012年以来,漳州开发区持续加大投入,积极融入厦门湾建设,致力打造花园式、智慧化、产业兴、人气旺的宜居宜业滨海新城,在产业转型、城市建设、民生发展等多个方面取得创新突破发展。
转型升级动作快 “退二进三”培育新产业
如今,漳州开发区累计已投入逾28亿元建成泊位16个,拥有万吨级以上泊位11个,堆场面积达119万平方米,开通至美国、日本等国内外货运航线近20条。临港工业成为漳州开发区的主导产业之一,其中交通机械制造、金属制品加工、粮油食品加工三大临港产业集群,具备数百亿元的年产能。已成为福建经济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和漳州市港口经济的龙头。
在经济新常态下,漳州开发区实施“转型升级、跨越发展”战略,加快产业升级。对现有资源进行重新盘整,全力推进“智造”产业发展,着力打造文化旅游业、泛信息技术产业、大健康产业、智能汽车产业、临港产业“五大百亿产业集群”。
福建首个第四代泛信息技术产业综合体“招商局·芯云谷”、全球首个无人驾驶汽车社会实验室、世界领先的交互式三维视觉管理和虚拟现实软件企业EON Reality中国区总部等尖端项目接连落地。成立100亿元现代服务业基金,大力支持泛信息技术等科技创业项目,无不体现着开发区践行创新经济模式的成果。
兼具山海自然景观和滨海度假风情,让漳州开发区逐渐成为厦门湾旅游新热门,也为其发展文化影视产业提供了优质资源。2016年,漳州开发区实施“退二进三”,整合存量资源,成功引入台湾万星影视项目,将闲置厂房改建成福建省内最大、最为先进的室内影视拍摄基地——海峡两岸影视基地,如今已有近十部影视剧在此开拍,并将持续引进影视旅游相关项目。
中国首座大型离岸式生态人工岛——双鱼岛,是漳州开发区盘活土地存量的最佳典范,它既解决了发展的用地问题,更有力提升了城市品位。双鱼岛面积约2.2平方公里,造岛工程及市政配套总投资约35亿元人民币,目前填岛工程已经全面完成,正在加紧实施市政建设。2016年5月开放的双鱼岛·海梦湾,是厦门湾南岸最滨海的房车度假营地,深受自驾游、家庭游的游客喜爱。截至10月8日,2017年漳州开发区接待游客超170万人次,上双鱼岛体验的游客超19万人次。
与此同时,东南亚风情街、海错馆、亚洲最大的海水浴场双鱼岛碧海银滩等新一批文化旅游项目都在加快建设中。
生态开发用匠心 临港工业区里造出“世外桃源”
2017中国山地马拉松系列赛福建漳州港站将于11月开跑。这是中国最权威、最专业、最高端的山地马拉松赛事,漳州开发区作为2017中国山地马拉松系列赛福建地区的唯一赛站。该站赛道融合漳州开发区秀美的自然风光和特色历史人文,被誉为“最美赛道”。
自建区以来,漳州开发区一直秉承生态开发的理念,坚持绿色发展。近几年,漳州开发区不断完善绿色配套,实施生态复绿,推进城镇化环境提升改造,以工匠精神精雕细琢,构建山海特色区域环境,全力打造生态示范。
先后投资建设了南太武山地生态园、南炮台公园、南太武黄金海岸、双鱼岛等一批生态休闲景观,让这里依山面海,空气清新,风光旖旎,精致宛如“世外桃源”。同时,累计投入3亿元实施12个边坡防护治理工程,引进先进的山体绿化技术,改善山体面貌。目前已完成边坡复绿面积约42万平方米,在建边坡复绿工程面积超10万平方米。另外,还建立了公共自行车系统,引入共享单车,倡导绿色出行,继今年4月份ofo小黄车入区运营,9月份小鸣单车也加入投放,城市绿色慢行体系再次升级。
在双鱼岛建成后,漳州开发区紧抓双鱼岛造林绿化工作,开展双鱼岛东岛树木种植、双鱼岛市政工程一期树苗种植、双鱼岛海梦湾绿化等多项工程,目前已完成绿化面积18.8万平方米,累计种植树木11.3万多株。
据统计,漳州开发区目前人均拥有公共绿地面积达15平方米,超过国家森林城市指标要求。全年空气PM2.5指标优良率达99.6%,位居漳州市前列。黄金海岸二期、香山湿地公园、鼎仔内山公园等项目正在加快推进,进一步优化生态宜居环境。一座集山海湖园、绿色生态、休闲度假等特色为一体的宜居城市正逐步显现。
此外,漳州开发区加快城镇化建设步伐,社区环境取得明显改善。正在加紧建设的厦大后村改造项目,融合了商业景观轴、文创街区景观带、文化大古厝以及广场、公园等丰富元素,将成为媲美厦门曾厝垵的闽南滨海特色文创街区,预计今年底完工。
民生工程走前头 全省首推15年免费教育
近年来,漳州开发区持续加大财政投入,大力实施民生工程,不断完善交通、教育、医疗、养老等公共服务配套和社会保障体系,让居民拥有更多的获得感和幸福感。
2013年5月,招银疏港公路、厦漳跨海大桥通车,厦门湾水陆交通实现公交化,漳州开发区正式融入厦门湾半小时都市生活圈。如今,从漳州开发区出发,40分钟可抵达厦门机场、厦门火车站,30分钟可抵漳州市区。海上巴士15分钟可抵达厦门岛,城际公交便捷直抵海沧、龙海和漳州市区。沿海大通道漳州开发区段已完工,港尾铁路正加紧建设,厦漳城际轨道R3线已获国家发改委批复,目前正在福建省政府主导下积极推进中。
继承百年招商局崇文重教的优良传统,漳州开发区坚持教育优先发展。建区之初仅有四所村小,如今区内已形成由厦大嘉庚学院幼儿园、南太武实验幼儿园、滨海小学、厦大附小、厦大附中、厦门大学嘉庚学院构成的“全龄段”厦大系优质教育。其中,创办于2008年的厦门大学附属实验中学已经连续多年创造中高考佳绩,学科竞赛硕果累累,居漳州市前列。值得一提的是,2014年漳州开发区在福建省内率先推行户籍人口从幼儿园至高中的15年免费教育。今年9月,总投资1.8亿元、“12年一贯制”的漳州开发区海滨学校迎来首批学生。
以第一医院为龙头、社区卫生服务站为网络的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已经形成。由政府“兜底”的养老保障也走在漳州市乃至福建省前列。全区城乡居民养老保险缴费率达99.85%,全省排名第一;基础养老金、被征地人员养老金标准全市最高,被征地居民月均可领到养老金800元。
2016年7月,漳州开发区获颁“智慧国家级创新经济开发区”称号,依托智慧城市,实施民生关爱工程。全省首例向辖区老人和儿童免费发放北斗关爱终端;设立“健康小屋”为居民提供免费、便捷的健康检测和咨询,实现居民健康的自我管理;实施“互联网+居家养老”服务,开启新型养老模式。即将推出的公共服务“一卡通”,可实现交通、教育、医疗、环保、市政、政务等多领域智慧化应用,漳州开发区居民的“智慧城市”新生活即将全面开启。
后记:经过25年的沉淀,漳州开发区已然实现华丽蜕变,特别是近年来漳州开发区环境日新月异,产业脱胎换骨,取得了快速发展,正意气风发,大踏步走进大湾区经济时代。这里吸引了越来越多人在此居住生活和旅游观光,也吸引了越来越多的企业在此落户。站在新的起点,漳州开发区将继续开拓进取,再创佳绩,加快建成“花园式、智慧化、产业兴、人气旺”的宜居宜业滨海生态智慧新城,为“再上新台阶、建设新福建”不断做出新贡献。(郑游楚 庄晓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