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07-10 星期四

中文网络用语让老外蒙圈儿

来源:新华网 编辑:颜学辉

□ 罗兰烁

近日,微博上掀起一阵用文言文翻译中文网络用语的热潮,有网友将中文网络用语翻译成中国古代的文言文,比如“A4腰”原指腰的宽度和A4纸的宽度一样,被翻译成“一纸束楚腰”。网络用语具有更新快,时效性、背景性强的特点。在中国,网络用语不仅出现在网络对话里,还出现在人们的日常交流中。那么,外国汉语学习者又是如何看待中文网络用语的呢?他们有必要系统和集中地学习这些网络用语吗?

北京语言大学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研究生张楚贤来自泰国,她说,她知道的中文网络用语大多是听别人说或者在微信聊天中看到的,在中文课上老师一般不会专门教授中文网络用语。张楚贤说,对她而言,中文的网络用语挺难理解的,主要是因为之前没有见到过,而且这些网络用语的出处不一,查阅起来比较困难。“此外,这些网络用语一般过了一段时间就会‘过时’,大家不会再去使用,因此随着时间的变化,要不断学习新的词语。”张楚贤补充说,“但是学习网络用语的确有很大好处,其中最主要的好处就是当身边的人使用网络用语的时候,自己能够迅速理解其含义,交流就变得更加顺畅。”

现在在雅加达新雅学院读汉语专业的印尼学生郑伟恩说,他们的中文课本上偶尔会出现一些和网络用语相关的词汇。他回忆,在大学二年级的时候,课本中出现“博客”一词,老师把几个“博客”的界面添加到幻灯片上播放给他们看,使他们更加容易理解“博客”的意思。郑伟恩列举了几个他听说过的中文网络用语,如介样、虾米等。“让我印象最深刻的就是‘虾米’一词。看到这个词,我以为它的意思会和‘虾’有关系,没想到这个词只是闽南话中‘什么’一词的谐音,和虾一点关系也没有!”

对于外国汉语学习者来说,缺少词汇的产生和使用背景等知识的介绍,要想理解这些中文网络用语有一定的难度。那么,有没有必要系统和集中地去学习它们呢?

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副研究员唐正大认为,网络用语也是中国文化的一部分,并且是了解当代中国人思想、思潮、价值观的重要标引之一。不仅如此,由于现代网络搜索引擎比较发达,想要短时间内了解网络用语几乎没有难度。“外国汉语学习者在基本汉语训练之外,适当了解一下这些‘活色生香’、有些调皮的网络用语,对其中文学习还是挺有好处的。”

中国人民大学文学院副教授李禄兴则认为,留学生学习汉语应该以规范的普通话为主,不必把精力过分地放在网络用语上,更不必集中学习这些网络用语。原因有三:一是并不是所有的网络用语都被全民所熟悉,有的只不过在一部分网民中流行,例如一些字母缩写,PM(论坛的私信)、ZT(转贴)等;二是很多网络用语流行的时间很短,转瞬即逝,如果要集中学习,学习者必须不断地跟进时事;三是有些网络词语是非常不规范的,大部分靠谐音、转音而成,完全是为了求奇、求怪而编造出来的,比如“木有”(没有)“神马”(什么啊)“造”(知道)之类的词语。他补充说,有些网络词汇经过时间的考验是能够补充进现有词汇的,它们的出现体现了汉语的发展,例如“给力”“囧”等。对于这类网络用语,留学生是可以适当学习和关注的。

张楚贤觉得,集中学习网络用语没有必要。“我之前接触过一些网络用语,其中有的连不少中国人都没有见过。我认为,如果对这些网络用语感兴趣,自己再单独去学习会更好。”

源自《人民日报海外版》

闽ICP备11004081号-2 邮箱:200822659@qq.com 广告合作